吳丹紅
近日,曾經喧囂一時的彭宇案被披露彭宇曾經承認自己撞到人的事實,許多讀者認為自己被一些媒體所蒙蔽,開始反思。
在彭宇案中,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一是受害者說的彭宇撞了她;二是彭宇說自己助人為樂。但需要注意幾個被諸多媒體和讀者所忽略的細節:彭宇曾提出自己下車時撞到人,雙方報警后的出警記錄欄填寫的均為兩人相撞,彭宇在派出所做筆錄時也陳述二人相撞,甚至在二審和解五年多后,他仍不否認相撞事實,并對調解結果表示滿意。但媒體有傾向地選擇報道,把彭宇塑造成了救人英雄。
指責媒體報道不負責任,或許過于苛刻。當初某些媒體在報道時,應該不是有意掩蓋真相,而是太相信彭宇說的助人為樂反被“誣告”的故事,或者說愿意相信這種能引發憤怒情緒的說法。因此,最需要反思的是輕信者自身:為什么我們不顧不利于彭宇的一些證據細節,只相信那種有明顯傾向性的報道,并愿意長年為其背書?
媒體對司法的影響,猶如雙刃劍。司法公正需要媒體監督,媒體用挑剔的眼光去審視司法會促進司法的精細化,并減少腐敗空間。而對于媒體而言,如果超出正常的監督尺度,利用輿論情緒去炒作案件,甚至借此影響司法判決,則會演變成“媒體審判”,而這恰恰是司法公正之大忌。在媒體缺乏專業精神及自律的情況下,單純從吸引眼球角度考慮,案件事實會被有意忽略掉證據細節,然后占據道德制高點,給司法審判施加壓力。這種情形,在李啟銘案、錢云會案、藥家鑫案中都不陌生。當公眾情緒被負面報道點燃,對案件事實的客觀、理性和冷靜的分析就變成了很艱難的任務。
中國的輿論場景,正從傳統媒體邁進微博紀元。在這個人人都是記者的自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司法已變得觸手可及。一張照片、一條微博,都可以吸引到特定的關注群體,給一些案件的審理帶來新的挑戰。在美式陪審團制度中,法院為排除輿論干擾,可以禁止陪審員接觸外界報道,可以就正在審理的案件禁止律師接受采訪,甚至可以把一些在當地被媒體關注的案件移送異地審理。在我國卻沒有類似把媒體與司法隔絕的規定,對于普通媒體、律師、當事人以及案外人通過互聯網傳播和評論正在審理中的案件,也完全沒有限制。很多案件就真的成了輿論審判或者群情宣泄。
彭宇案不是第一個媒體通過道德審判影響司法的反面典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網絡輿論可以瞬間掀起大波的當下,任何對輿情的輕視都是不明智的。對于有關部門而言,當案件變成公共事件時,盡可能通過權威渠道公布案件的證據細節,讓謠言止于公開,誤導止于細節,也是讓輿論回歸理性的一種方式。▲(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