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胡又中●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 ● 汪北哲 王曉冬
馬英九勝選給兩岸關系未來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間,“和平協議”已經成為臺灣島內熱門關鍵詞?!堵摵蠄蟆?6日公布最新民調說,77%的民眾欣然接受馬英九連任,表示難以接受者為10%。馬英九的勝利被視為兩岸和解政策的勝利,如今一堆關于鞏固兩岸關系的要求正通過媒體、專家提出來,包括將“九二共識”立法、建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等,臺灣社會中公開呼吁兩岸友善的聲音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有底氣。臺灣輿論、社會甚至官員大都認為兩岸政治協商已經不可避免,但在何時進行仍眾說紛紜,樂觀者稱明年5月時機就會成熟,悲觀者則認為未來4年內簽署和平協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馬英九勝選后的第一個公開活動是15日會見美國代表團,其間要求購買F-16C/D,放出微妙的政治信號。臺灣一名學者說,馬英九肯定會繼續在太平洋兩岸搞“等距離外交”,他不大可能匆匆去碰兩岸政治。
兩岸能簽和平協議嗎?
“臺灣總統和立法委員大選正式落幕,隨之而來的是臺灣未來4年的政經變化?!迸_視新聞16日報道說,“勝選的馬英九可說是挑戰才開始,他將面對歐債風暴、全球經濟衰退、兩岸政經談判、內部貧富不均、青年失業等諸多挑戰?!迸_灣《中央日報》當天一口氣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果臺灣始終堅持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大陸是否同意?臺灣還能拖多久?兩岸和平協議縱使在未來4年不談,但“終止敵對狀態”與“軍事互信機制”能不能談?兩岸互設辦事處有無可能?陸資與陸生來臺的諸多限制能否放寬?在經濟和政治之間,是否要先進行文化協商?更重要的是,臺灣一方面要擴大ECFA效益,希望依靠大陸之助不致被東盟十加三邊緣化,另一方面卻要加入美國為抗衡中國大陸而籌組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其間是否會產生矛盾?臺灣又如何在兩難之間自處?
“馬英九必須締結和平協議?!迸_灣《中國郵報》16日向馬英九提出了強烈要求,這也是臺灣觀察家連日來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報道說,2008年“總統”選舉前,馬英九承諾如果當選將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他當選了,但放棄了承諾,就像陳水扁當年終止國統會一樣”。他角逐第二任時,再度承諾10年內締結和平協議。馬英九現在當選了,應設法在2016年卸任前締結和平協議。臺灣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稱,臺灣不能滿足于停留在現狀,馬英九勝選后應當做一件事:將“九二共識”立法,還應建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吸納在野黨。島內《旺報》呼吁,應該“使九二共識成為全民共識”。
島內《聯合報》昨天登社論大談和平協議,提出了它自己都認為不太可能實現的大膽設想:“在馬總統第二任期中,北京應當創想,主動以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邀馬訪問大陸,并簽訂‘軍事互信機制,或共同發布‘兩岸和平宣言……打開了這個死結,兩岸關系即不可折返。”社論還安慰大陸說,“突破兩岸關系瓶頸,應有創新思維。須知,北京接受了‘中華民國,其實也并未排除‘統一”。
臺視新聞網站16日報道稱,臺灣師范大學學者曲兆祥認為,未來4年兩岸政治談判不可避免,不過,北京并不清楚馬英九所提和平協議的內容,甚至擔心他要把兩岸現狀制度化,限制進一步發展。因此,馬英九最好在“5·20”就職典禮前把和平構想說清楚。臺灣文化大學學者邵宗海在一個研討會上說,所謂政治議題,不一定就是馬英九在選前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很可能還有其他方面。他預料明年5月可能是雙方政治談判的成熟期。臺灣前“國安會議咨詢委員”蔡宏明預計,未來兩岸會以經貿團體名義互設辦事處,互派官員常駐溝通。臺灣另一學者張五岳則強調,以兩岸主客觀政治氛圍判斷,馬英九第二任期通過政治談判達成和平協議可能性幾乎等于零。他認為,現今情勢,臺北、北京與國際社會交集點,在于確保臺海和平發展局勢,并使之不會逆轉。
美國《外交雜志》說,馬英九的勝選肯定會提高北京的期望。比如,北京可能會呼吁臺灣停止從美國購武,將“九二共識”法律化。日本《東京新聞》16日發表社論稱,馬英九獲勝后會使兩岸經濟聯系深化,但現在大多數臺灣民眾選擇“維持現狀”,假如大陸著急向臺灣施壓實現政治協商的話,反而會讓迄今為止取得的成績全部失去,臺灣和大陸的關系只會倒退。英國《金融時報》引述臺灣一名專家的話說,國民黨領導人將利用今后12-18個月的時間鞏固選舉的勝利,而不是與大陸達成新的協議。該專家稱,北京知道在統一問題上能將臺北推到什么程度。
島內資深媒體人蘭萱1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馬英九競選時稱到哪里都是“中華民國總統”,不會以其他身份訪問大陸,但這并不代表兩岸領導人沒有見面機會。蘭萱說,“只要大陸同意,未來兩岸領導人在APEC見面就是一種很好、很自然的安排,如果能從這一點來突破,兩岸關系在馬英九第二任期內的開展將更有無限的想象空間?!?/p>
臺灣需要平衡太平洋兩岸?
馬英九這幾天的活動主要是接見美國代表團、祭奠父親、感謝輔選團隊以及商議未來執政的人事安排。
“提升臺美關系,馬英九列首務?!毕愀邸睹鲌蟆?6日如此分析。該報關注了馬英九連任后首場公務行程就是接見一個12人的美國學者專家訪問團,其間馬英九提出,進一步提升臺美關系是他下一任期的重要目標。他希望繼續采購F-16C/D型戰機、解決美國牛肉進口問題,還稱加入TPP是未來10年的優先考慮之一。臺灣親綠的《自由時報》則引述日本媒體的報道說,今后大陸可能加緊對臺政治攻勢,“馬英九可能閃電訪問中國大陸”,報道引述“國民黨相關人士”的談話說,“黨內曾討論過馬總統與中國領導人會談的可能性”,問題在于身份。
臺灣《中國時報》16日評論說,對這次臺灣選舉,華盛頓與北京支持對象相同,立場趨于一致,但是立場一致不代表利益一致。大陸和美國都希望臺海維持穩定,毋庸置疑,然而北京要的是兩岸加強互動、深化融合,而美國要的是美國、大陸和臺灣結構穩定,臺海維持“不遠、不近、不沖突”的現狀。如何追求臺灣利益,馬政府勢必要衡量出與兩者之間最恰當的等距關系。美國佩斯大學亞洲中心主任康榮寶說,“馬英九會對重要大國采取等距離外交,大陸是臺灣的生存命脈,但美日也是臺灣不可缺少的助力,所以馬英九才會在獲勝后會見美國代表團談論有關軍購與加入TPP等問題,這不但是對美國表態,也是讓臺灣一些人放心”。
“臺灣選舉結果在全世界都可以感覺到。”加拿大前外交官斯特林15日在《卡爾加里先驅報》撰文說,加拿大總理哈珀下個月將訪問北京,馬英九的勝選讓兩岸爭議問題變得緩和,從而使加拿大面對北京會更輕松。經常認為兩岸關系與朝韓關系有“相似之處”的《韓民族日報》16日稱,國民黨以較大優勢贏得臺灣選舉。這個意料之外的大勝再度說明,臺灣人民支持“臺灣版的陽光政策”,該政策給臺海關系帶來了經濟增長和穩定。這推動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進程,兩岸經濟融合正快速推進,這個改變源自彼此的務實。文章稱,“這種做法對于事無補的朝韓敵對關系具有許多借鑒意義”。
印度《商業標準報》16日引述一名評論家的話說,如果國民黨繼續執政,人們可以認為緊張會降低,(大陸解放軍)沒有理由要求更高的預算。隨著臺灣不再像大陸身邊的一根刺,北京強硬派聲音會緩解,甚至消失,這反過來有助于削減與美國的緊張。報道認為,印度面臨困局,臺海兩岸穩定意味著給印度接觸臺灣提供更多經濟機會,但同時,一個不再那么專注于其后院的北京將更容易向其他地方投放力量,包括針對印度的地方。文章稱,“地緣經濟機會與地緣政治風險并存,除非新德里能抓住臺灣選舉后產生的機會迅速擴大經濟關系,否則,印度在馬英九的成功中不會得到什么好處。”日本《富士產經新聞》評論稱,“走親中路線的馬英九的勝利,讓臺灣越來越靠向大陸,這使得亞洲格局又有了新的變化”,這是一件令人十分擔憂的事情。
臺灣選舉轉型中毀譽參半
“如果你認為一槍打中腹部屬于幸運,那么陳水扁似乎屬于雙倍幸運。他受的傷很輕,而槍擊使他獲得同情。當計票結果出來時,他拿下50.1%,在所統計的大約1290萬張選票中,優勢不到3萬張選票。陳水扁不理會爭議,他在民進黨競選總部外對1萬名歡呼的支持者說,‘從現在起,我們必須互相擁抱,創造一個和平、統一的新臺灣。但6個小時后,國民黨競選人率領幾千憤怒的支持者開始進行無限期的靜坐?!?004年的“3·19”槍擊事件后,美國《時代》周刊曾如此描述臺灣“稚嫩的民主”,臺灣媒體也為選舉混亂而沮喪。
上周選舉順利進行,讓島內媒體大為鼓舞。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6日稱,“臺灣本屆總統大選在大陸造成不小轟動,不少名人在開票當天全天候關注,紛紛表達對臺灣民主的向往與羨慕”。聯合新聞網也在網站報道說,“陸網友瘋臺大選,贊馬蔡都是勝者”。臺灣《旺報》引述英國廣播公司的評論說,“臺灣為華人圈的民主典范,贊揚大選平和有序,可供香港、新加坡、中國借鑒”。馬英九15日會見美國代表團時稱,臺灣的民主對大陸未來的發展一定會“發生影響”。16日,臺灣一名社會評論家說,這次選舉確實非常順暢,但遠沒有到成為別人榜樣的程度,這種有些沾沾自喜的情緒本身就是一種不成熟。
臺灣《自由時報》16日則猛烈抨擊島內的選舉制度,列出許多問題:行政體系公然介入選舉,“把公仆當做家仆,把國家當做我家”;檢調司法淪為選舉工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宇昌案”,若不是蔡英文保有原始文件,檢調大動作查扣宇昌文件,進一步搜索蔡總部、民進黨和蔡家乃意料中事;買票賄選依然嚴重,此次大選各地賄選傳聞不斷,買票金額從500新臺幣到數千不等,但檢調單位都重重拿起、輕輕放下,令人匪夷所思。該報最后將所有罪責都一股腦推到了執政的國民黨身上。英國廣播公司引述國際觀選團人士的話說,臺灣的民主仍持續在轉型的過程中。政府與政黨對于賄選采取的行動,仍顯得不夠充分,不夠有效?!?/p>
環球時報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