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曉芳
華為 首創(chuàng)輪值CEO制
文/馬曉芳

華為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CEO) 任正非
2012年4月23日,華為公司在發(fā)布2011年年報時披露了首席執(zhí)行官任正非撰寫的《董事會領導下的CEO 輪值制度辨》一文。文中,任正非指出,這一制度是授權一群“聰明人”作輪值的CEO,在一定邊界內做出決策,是一種職責和權利的組織安排,而非使命和責任的輪值。
任正非認為,輪值CEO利于企業(yè)適應快速變化的環(huán)境,利于避免個人過分偏執(zhí)帶來的公司僵化,也利于規(guī)避意外風險帶來的公司運作的不確定性。但這一制度的好壞還需時間做出檢驗,“寬容”是它成功的力量。
2011年底,任正非公布華為即將實施“輪值CEO制度”,輪值CEO在輪值期間是公司的最高行政首長。今年年初,任正非在內部發(fā)表《一江春水向東流——為輪值CEO鳴鑼開道》一文,詳細闡述了輪值CEO制度的出臺始末與評價,并默認將此文對外公開。
任正非認為,西方傳統(tǒng)的股東資本主義,董事會是資本代表,使命是讓資本增值,因此在董事會領導下實行CEO負責制,后者由職業(yè)經理人擔當。華為的做法是授權一群“聰明人”輪值CEO,在一定邊界內,面對多變世界有權做出決策。其他公司或有雙位一體模式,即聯席CEO,但輪值CEO制可謂華為首創(chuàng)。
華為內部也曾引發(fā)較大爭議。文章發(fā)表后,任正非要董事會所有成員寫讀后感,并向員工公開,統(tǒng)一思想的意圖明顯。
為什么任正非不喜歡傳統(tǒng)CEO制?按他說法,那是將公司命運系于一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華為由小團隊輪值CEO,和而不同,決策由集體做出,可避免個人偏執(zhí)帶來的僵化,并規(guī)避意外風險。
為何家族繼承方式不適合華為?
2011年,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郭平在設計該架構過程中,曾與任正非討論過“家族控制”。但任正非認為,家族繼承要依據世代相承的優(yōu)秀文化,單靠血脈不能成功,中國沒有產生羅斯柴爾德、洛克菲勒、肯尼迪家族的土壤,而華為員工持股相當于形成一個異姓非血緣的“家族”,要依靠文化傳承。
“異姓非血緣”能否實現華為組織架構的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西方職業(yè)經理人制度之所以能經受市場和時間考驗,在于董事會成員代表股東行使權力,資本力量成就了董事會相互牽制和基本平衡。同時,法律對這種權力給予保障,董事會為實現資本增值目標,聘請職業(yè)經理人擔任CEO進行公司管理。
華為目前是全員持股(到2011年底,持股員工為6.56萬人),任正非僅持股1.42%。但權力過度分散和過度集中,也是硬幣兩面。華為雖然不是上市公司,不太可能被收購,但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華為創(chuàng)始人沒有最大股權,后續(xù)繼承人無法通過資本力量實現權力制衡和集中,也不計劃實現家族控制接班,如此,任正非本人的聲望和影響力無法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華為現任三位輪值CEO由三位副董事長胡厚崑、徐直軍及郭平擔任,輪值CEO制度順利運轉的核心,在于任正非的存在及對公司的掌控。
輪值CEO制度或許是華為現階段合理選擇和有益嘗試。用任正非的話說,也許是成功之路,不成功則為后人探路,無愧無悔。
■編輯:黃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