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結存
蘇喜斌打理天通綠園美食城的四字真言
文/齊結存
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擁有綠樹蔭蔭、江南美景的北京天通綠園美食城,天天顧客盈門,每天的營業額都在刷新記錄。總經理蘇喜斌雖然忙的連睡覺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卻喜在心里。雖然天通綠園美食城才經營幾年,蘇喜斌卻在這里又一次體現了自己的精彩。

天通綠園美食城總經理 蘇喜斌
始于軍營,當最棒的兵。從1979年入伍,到2007年正式辦理自主擇業手續,今年近50歲的蘇喜斌當了近30年的兵。但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到地方工作,蘇喜斌都同樣干得精彩。1979年蘇喜斌入伍后在東北某部基層連隊當了一名炊事兵,當時原料匱乏,就有土豆、白菜、咸菜老三樣,他卻把這三樣翻新做出了各種花樣,影響了周邊連隊的炊事班。蘇喜斌多次立功,入伍第一年就入了黨。他在炊事班越干越有勁頭,在一次連隊粗糧細做展示中,他制作了335個品種,被軍區參謀長直接調到軍區機關食堂任炊事班長。在軍區機關食堂的他如魚得水,展示了精湛的廚藝,受到軍區機關300多名干部的好評。在這里他得到了一個轉變命運的機會,成為沈陽軍區第一期廚師培訓班進修學員。
對于如何打造北京綠色生態園中的一朵奇葩,蘇喜斌的管理思路十分簡潔,即:“理、實、管、調”的四字真言。這四個字說起來易,卻浸潤著主人公蘇喜斌與之團隊的辛勞與汗水,散發著整個團隊的智慧與仁德。前不久,筆者接連光顧,詢問探緣。
管理者只有做到與消費者心貼心的交互,就不會急功近利,施假摻雜,偷工減料。諸如,蘇喜斌帶頭研發推出粗糧細做近兩百多個品種,將芹菜拌香油制成餃子餡,將雜糧面捏成窩窩,填上野菜再包上小麥粉皮制成粗糧食品,成為營養均衡的綠色生態美食,很受客人歡迎。同時用文化激活品牌,做菜傳承精典,上菜傳播文化,服務創造特色。如上扒牛臉時,他們不僅講制則,講特色,講營養,還將抬轎、列隊、敲鑼打鼓等與之相關的典故與美食相結合,運用自如,讓價位不高的菜品贏得“雙文”(文化,文明)的消費效果。在大家稱道的話語中品味吃文化、食文明的真諦。他們致力于將生態餐飲在尊奉養生理念的前提上,探求儒家智慧的生活之道。
北京有幾十家生態園,可是像天通綠園美食城這樣有自己的蔬菜大棚和養殖基地的生態園卻屈指可數。這里的蔬菜都使用有機肥種植,保證客人食用的蔬菜是無污染的綠色環保蔬菜。蘇喜斌聘請湖南、四川、淮揚地區知名的廚師主理地方特色菜,而自己則主理拿手的大連海鮮特色菜。同時綜合分析研究諸菜系之特色,探求經營北方菜及當地菜品的規律,有序的進行傳承、改進與改良。如綠園豬手,幾乎成了桌桌必點的風味菜;根據四喜丸子改良的團團圓圓這款菜,以豬肉做主料,魚、蝦、蟹做配料,湯鮮味美,是婚宴必備的喜慶菜;用心挖掘云南、東北野山菌系列菜。這樣,讓天通綠園美食城的菜品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綠色、環保、美味,將翻新務實的美味奉獻給食客。

走進美食城,映入眼簾的是綠色春浴,禽畜歡歌,潺潺流水的有序美景。蘇喜斌從步入部隊,踏上餐飲之路,一路走來沒有程式,只是想著,學著,干著,總結著,探索著……后來他帶著在部隊的積累,和在東北經營兩個生態園的經驗,來到位居昌平的東小口,尋得一塊荒地,從調查籌備到開門迎客僅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
在蘇喜斌來此之初,當時的生態園餐廳部分只起了800m2的框架,什么都從零開始,而離2007年春節前開張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為了搶在2007年春節前開業,他拿出了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調動了各路人馬,廚房建設、綠植裝飾、餐廳裝修,各項工作緊鑼密鼓的配合終于使得生態園于2007年春節前開門迎客。他把上電視做廣告的開銷讓利給消費者,以實惠贏得口碑,這樣日復一日的努力,讓天通綠園美食城在本地區有了美譽和名氣。
同時,天通綠園美食城與周圍的12所大專院校學生會聯手,將此建立成勤工儉學基地。每個節假日的學生季節工解決了旺季用工荒的問題,也為生活困難的學生提供了基本生活幫助。蘇喜斌還從野戰部隊接受了部分退伍轉業軍人管理后勤、維護大棚,由于這些人素質好,接受能力強,給生態園的管理注入了活力,使天通綠園美食城很快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
說到從事廚師行業的緣由,蘇大師話峰回轉,動情的說:當廚師就要做出好吃的菜來,把美味的菜肴奉獻給“上帝”和“親人”。本著這個想法,1988年前后,蘇喜斌先到北京的京西賓館、仿膳飯莊學習,又到海南、深圳、上海等地學習,豐富了閱歷,也提高了廚藝。由于勤奮好學,他從遼菜元老徐子明那里學到了很多真本事,為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喜斌說,由于生態園面積大,廚房遠,送菜保溫是個難題。為了讓顧客吃到可口的熱飯熱菜,他們事先給裝菜的餐具進行加溫,傳菜員都穿輪滑鞋提速,保證了菜肴的溫度和品質。
蘇喜斌介紹道:“綠色生態園在東北早就開發起來了,北京是近十來年興起的,發展的機會很大。興建生態園的初衷,主要是考慮到縮小城鄉餐飲的差距。東小口的地理位置很優越,是個發展空間比較大的市場。我們致力于為本地區居民提供一個集休閑、餐飲于一體的場所,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生態園由各個點構建而成,只有每個點都做到位了,整體才有好的效果。所以,員工可以9點半上班,蘇喜斌必須8點半前就到單位。生態園的管理不像酒店,園子里到處都是生命,每個角落都需要照顧周到。花、鳥、魚、蟲,哪一處有問題都會影響到生態園的整體狀態。
在蘇喜斌的生態園里,不僅能看到滿園的綠色,還能品味到勃勃生機,處處彰顯著生態的特性。蘇喜斌堅信生態園是全球旅游業發展的方向,讓綠色走進千家萬戶是餐飲行業的大趨勢。在這里就餐的同時,還可以采摘、觀光、住宿。因此他不僅要把前面的園子管理好,還要照顧到后方的工作,實現他們綠園人的口號“從農場到餐桌,吃綠色食品走健康之路。”面對未來,傾力號召全體員工一起建造家園。“家園的建造要靠所有員工的共同努力。誰都做不到百分之百,但一定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九”。只要員工用心做事,蘇喜斌都會讓他們施展才華,共同打造綠色餐飲的品牌,用心創造一種滲透著文化與追求的味道與芳香。
■編輯:郭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