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培養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尤其是人文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人文素質是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形成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熏陶,高職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健全學生的人格為核心,通過系統教育、環境陶冶、潛移默化和受教育者的自悟,使教育內化為品格,提高學生對自身社會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出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創新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包括人文學科的教育、文化教育、人類意識教育、精神修養教育四個層面。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實質是引導學生怎樣做人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奠定學生從事社會工作、承擔社會角色、職業角色的基礎。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術教學能夠讓學生直接體驗日后的職業生活,它比其他課程更直接具體、更有說服力地體現人文素質,是培養學生適應職業生活、承擔職業角色、履行社會責任的本源和載體。專業課蘊涵著豐厚的人文知識、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養成誠信、合作、責任、敬業、創業等人文素質,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不夠明確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競爭異常激烈,畢業生就業率和收入成為學生、家長評價選擇高職院校重要的指標。為提升招生吸引力,多數高職院校以培養針對特定就業崗位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零距離就業為導向,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業考核以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核心。人文素質教育未能很好地納入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人文素質教育的制度和內容都不夠成熟,專門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開設較少。盧云峰、游慶軍在《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中指出:“調查顯示,有77%的學生認為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未能經常對學生進行誠信、責任、創業、敬業、創新等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的功利及實用主義思想,使高職教育在為市場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受到市場經濟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負面影響,部分畢業生缺乏社會責任感、敬業精神差等人文素質缺失的表征明顯。
2. 學生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動性欠缺
與綜合性大學相比,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學習成績較弱,人文基礎知識不足,他們一方面由于原本知識結構較窄,為應對學校學業考核,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沒有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自覺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弱;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價值觀混亂,缺乏生活品位和責任感,沒有自動改變現狀提升人文素質的意愿。
3.隱形教育的作用發揮不夠
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需要科學有效的途徑。人文素質教育主要通過對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識傳授和人文實踐塑造其人文精神和思想,使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短,許多高職院校為應對人文素質評定,也開設了一些人文素質方面的課程,但由于課程類別側重于通識課程,且沒有硬性的考核規定,主要采取傳統的課堂知識教學為主的方式,導致人文素質教育流于形式,停留在知識和形式層面,直接影響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學生學習、生活場所以及校園環境等物質文化是潛移默化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隱形因素,針對高職學生的體現大學理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隱形課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徑較少,學校文化對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不大。
4.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意識有待加強
由于高職院校鼓勵教師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教師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使人文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成為無足輕重的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課程專業知識的教學,忽視人文素質的教育與滲透,加之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有一定難度,教師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內在信心和動力缺乏,很難真正形成人文素質教育的長期實施計劃。
1.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目標
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人文素質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教育是育人的基礎和根本。高職院校不僅需要注重培養學生技能,更要注重對學生的精神和品格塑造。高職院校要樹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理念,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學校特色和學生特點,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人文素質教育規劃、制度,形成人文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明晰人文素質的考核要求,提高教師和學生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人文素質教育實踐中積淀學校文化底蘊,培育大學精神,使教育回歸到本質屬性。
2.引導學生自覺接受人文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對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改革傳統人文素質教育模式,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學習意識、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為中心,充分調動受教育主體人文學習和踐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與行業、企業合作制定具有綜合教育特色的教學標準,引導學生在日常課程學習、技能實訓等學習環節中自覺感悟人文素質教育。保證學生在接受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能正確審視自己、感悟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能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覺為國家、社會和他人服務,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的人文素質提升途徑,學會不斷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
3.發揮隱形課堂的教育功能
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推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高職院校應積極發揮學校環境、文化活動、校訓、校歌、校史館、圖書館等隱性課堂的作用,突出人文素質教育。建設具有大學文化內涵的校園景觀,功能完善的圖書館等,成立文學社、文化研究社團、禮儀社團等學生人文活動組織,舉辦人文知識競賽、文化藝術節、音樂節、讀書節等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以環境、老師、學生等來教育影響學生,營造文化氛圍濃厚的育人環境。
4.提升教師人文素質教育能力
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低以及教學質量的高低。高職院校要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勵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人格、意志、情感等內在的人文修養;積極為教師提供參加國際、國內各類專業學術交流活動的機會,打造一支精通專業、品質高尚、人文知識廣博、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以填鴨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要明晰學生的個人差異,結合學生的特點建立起相應的教學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學、管理、服務過程中,老師要理解、信任、關愛每一個學生,幫助學生制定目標,激發學生上進心,在言傳身教中培養學生。
人文素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門課程教育,需要長期積累和堅持,高職院校要順應時代發展,創新育人機制,加強管理與規范,運用多種措施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培育擁有嫻熟精湛的專業技能、較高的人文素質修養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1]李曉軍,李宏,呂振波. 醫學人文教育與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8(4):77-78.
[2]程慧. 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創新探討[J].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09(12):93.
[3]蔡建國,王青. 對高職“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教學的思考[J]. 職教論壇, 2010(26):31-33.
[4]杜紅文. 面向中小企業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數控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為例[J]. 中國高教研究, 2010(3):86-87.
[5]叢苗. “技能型創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 企業技術開發, 2009(8):180-181.
[6]薛榮生,眭國榮,李慧. 創新型人才培養與理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J]. 中國成人教育, 2010(13):54-55.
[7]范莉華. 淺論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誤區與對策[J]. 新聞天地:下半月, 2010(3):42-43.
[8]崔玉江,周葉芹.融人文素質教育于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2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