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晴
當前,“以社區教育為依托,提高全民素質和發展社區”的新格局正在我國社區教育領域逐步建立,并從過去單純“提高青少年素質”的學校社區教育,拓展為“提高社區全體成員的素質、生活質量和發展社區”的社區教育。社區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創建學習型社會起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社區教育以其“社區與教育結合”的獨特教育方式,日益顯示出深遠的社會意義。[1]
無錫市作為中國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文化底蘊豐厚,經濟、社會各項發展指標均走在全國前列。自1999年教育部提出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以來,無錫市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在管理體制、政策措施、課程建設、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跨入新世紀以來,無錫市始終高度重視學習型社會建設,大力提倡全民終身學習,推動開放公益性文體場所設施,積極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加快構建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廣泛開展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有力促進了廣大市民素質的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無錫市各區在社區教育發展方面爭先創優,立足實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及特色。
(1)社區教育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截止到2010年底,無錫市已建成全國社區示范區1個,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2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4個,省級社區教育示范鄉鎮(街道)5個,省級社區教育中心20個,學習型組織占社區內各類組織的比例達50%以上。各類教育培訓蓬勃開展。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0.88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2.38萬人次,職工崗位技能培訓27.21萬人次,其他各類培訓35.55萬人次。宜興市教育局被評為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工作先進單位。[2]
(2)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社區教育。開展社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素質,為創建學習型社會打好基礎。無錫市各區在開展社區教育時充分考慮群眾的需求。崇安區開展社區教育工作時著重“四因聯手”,即:因人而異,實施陽光幫扶工程;因地制宜,實施青少年道德實踐工程;因需施教,實施“家庭科學育兒工程”;因勢利導,開展“我們的節日文化”專題育人工程。南長區社區教育尤其關注外來人口、下崗職工以及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培育建設了一批社區居民共享的教育資源,滿足了社會成員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3)結合地方特色,建設特色課程。具有無錫市教育局每兩年開展一次特色課程與優秀教材的評選工作,已經表彰和評選了一批特色課程與優秀教材。各區在開展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時,注重將無錫特色融入課程。崇安區開設“二泉大講壇”,依托東林書院、顧毓秀故居、錢鐘書故居等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國學”品牌,促進了社區教育的開展和深入。宜興市將特色課程建設作為重點建設內容之一,逐步形成了“一鎮一特,一校(村、居)一品”的特色。
以開放教育為主體的無錫電大,積極拓展社區教育發展。2011年7月1日,由無錫市委組織部主辦、無錫電大承建的“無錫市基層黨務管理綜合服務平臺”開通。平臺對1 251個終端站點進行全方位管理,做到無錫市鎮村(街道社區)的全面覆蓋,為無錫市黨員干部黨務管理、組織生活和遠程學習等創造了新的空間。此外,無錫電大在市民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建設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2003年建成了無錫市現代遠程教育中心,2004年在無錫市門戶網站“無錫信息港”設立“學習城”欄目。2006年,全國首家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網絡學校——“無錫新農村網校”投入試運行。2008年,“無錫市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開始建設并試運行。2009年,由無錫市委組織部主辦,無錫電大和遠教中心負責建設維護的“無錫先鋒網”正式運行。2010年,參與教育部“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建設與示范”課題研究。2011年,在無錫電大50周年校慶上,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無錫中心正式掛牌。無錫市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和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無錫中心將成為無錫電大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兩大載體,也將為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支撐環境。
目前,無錫市社區教育體系主要由市教育局統籌領導,協調與區縣、街道社區(鄉鎮)等社區教育機構的關系。七區兩市各自成立了社區培訓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學習點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盡管無錫市各個區縣(市)的社區教育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僅靠教育局的統籌與領導不利于社區教育的深化發展,不利于從更高的層面上對各區縣(市)的社會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無錫社區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在管理機制和職能規劃上形成一個統一的、綜合的、協調的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專職社區教育管理人員、工作人員欠缺,人員結構不合理。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數量不足;二是專業性不強;三是不穩定。[3]無錫市社區教育發展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有些管理社區學校的領導人員、普通工作者都由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兼職,專職社區教育的人員設置數量少,這對社區教育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另外,社區教育的教師隊伍基本上是兼職工作者,數量偏少且不易管理,講授的課程有限,不能夠充分滿足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
在現有社區教育資源體系中,資源分散表現在政府管理和教育連接的松散上,還表現在社區教育與普通教育、大學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社會企業單位之間連接的松散上。[4]目前,無錫市社區教育還沒有建成獨立的資源庫,社區間的教育各自獨立,沒有形成共享的體制機制。大部分資源還集中在文體娛樂方面,對于提升職業技能和素養的專業課程不多。多數社區教育資源以講座、演藝活動、比賽等形式出現,不容易實現可持續利用和共享。在無錫市各區開展的社區教育工作中,多采用各社區自建的資源,以自己組織的活動為主體,沒有很好地利用周圍學校的資源,特別是網上的教學資源、特色課程等,原因之一就在于無錫市社區教育僅在教育局的統籌指導下開展,缺少與其他政府部門、高校、企業等組織的互動。
數字化學習資源是社區教育可利用的重要資源之一,也是進行社區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無錫市部分區縣已經建立了有關社區教育的專門網站,如:濱湖社區教育網、崇安社區學院門戶網站、江陰社區教育網等。但在目前已經開通的社區教育網站中,僅有的課程資源不能夠滿足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網站注冊人數也是有名無實,數字化學習平臺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許多網站甚至已經處于“廢棄”狀態。同時,無錫缺少市級層面的數字化學習平臺,不能夠對各區的資源進行整合,也不利于各社區之間的學習互動。
目前,無錫市各社區開展的理論研究工作較少。已經取得的成績主要有:濱湖區建立了濱湖社區教育學院理論學習及教育活動網站,編輯了《社區教育論文(案例)集》,同時參與了省級課題“社區教育標準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崇安區共有38個課題參與了全國、省級教育課題申報。但是,其他各區縣(市)所開展的社區教育研究工作還較少。
(1)建立組織保障體系。社區教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一個完善的組織。結合目前無錫市社區教育現狀來看,在借鑒國內外社區教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建議無錫市各部門聯合,成立無錫市社區教育促進委員會和無錫社區大學,形成“1+4”社區教育網絡。
“1”指無錫市社區教育促進委員會。由無錫市教育局召集,聯合無錫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市經貿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事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農林局、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市總工會、市婦聯、市廣播電視大學等單位組成,辦公室設在市教育局。社區教育促進委員會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全市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審議全市推進社區教育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指導意見;定期聽取全市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匯報,研究全市推進社區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政策和其他重要事項;督辦有關政策的落實。
“4”指無錫社區大學、社區培訓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學習點四級社區教育網絡機構。成立無錫社區大學即是在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的基礎上對社區教育網絡的進一步完善。社區大學具體負責對社區教育業務的指導、服務和管理,以提高市民現代文明素質和職業素養為基本任務。社區大學由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無錫市教育局主管,依托無錫電大舉辦。
(2)加強各級社區教育組織與其他教育機構、非教育機構之間的橫向溝通。無錫市社區教育委員會和無錫社區大學作為全市社區教育的指導機構要加強與國內外先進社區教育機構的交流和合作,借鑒吸收有益的經驗來指導本市社區教育的發展。各級社區教育組織要加強同企事業單位的溝通和交流,根據社會需求加強對學員的職業培訓,將科學知識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將社區教育的功效發揮到最大。
(1)社區教育管理干部要經過正規化的專業訓練,并從事社區工作或社區管理實踐,以獲得從事社區管理和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例如,北塘區一批本科學歷大學生走上社區工作崗位,形成了一支學歷高、責任心強的社區教育專職隊伍,并開展了相關業務培訓,有效加強了社區教育力量。
(2)建立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在社區中,具有各種職業技能、經驗,水平高、能力強的人才非常多,要充分利用這些人力資源,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如:濱湖區通過社會報名和嚴格篩選,聘任社會著名學者、專家、退休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等“兼職教授”、“兼職教師”146人,建立了“社區教育師資庫”。無錫高校眾多,要適時聘請高校教師到社區內授課,充分利用各類高校的優質資源,為社區教育提供一支專業、優秀的教師隊伍。
開展社區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拓展、開發好社區內各類教育資源,做到橫向聯合、縱向溝通,最大限度地共享教育資源。首先要加大學校資源的開放力度,充分利用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如江南大學、無錫電大等高校的運動場、圖書館、閱覽室、各專業教師等等。其次,要利用好社區內的老年活動中心、電影院、青少年宮等非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發揮其最大功效。
除了無錫市各區培育建設的一批包括特色書籍、網絡課程、社區培訓班等各種資源在內的社區教育資源,無錫電大豐富的教學資源,特別是網上教學資源、精品課程等無疑是社區教育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無錫電大與無錫教育電視臺合作,在《名師講壇》頻道開設“無錫電大空中課堂”,已經建設有14門專業主干課程。
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無錫中心在無錫電大正式掛牌,這是無錫市社區教育、終身教育資源建設的契機。教育部“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模式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也已經由無錫電大承擔并展開建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大城市,遠程教育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的建成,為社區成員獲取知識增加了機會,實現了教學資源多元化,消除了時空障礙。無錫市社區教育的發展也迫切需要這樣一個平臺。目前,無錫電大已建成較大規模的無錫市終身教育資源庫,無錫市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也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項目正式實施以后,無錫將建成一個數字化的、開放共享的、覆蓋全市城鄉的、全民參與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當然,平臺的建立需要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這樣,才能夠將無錫市各區的社區教育網站有效整合,建立全市層面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無錫市社區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010年10月,無錫市社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其主要職能是開展國內遠程開放教育、社會教育、開放大學、社區大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這為無錫市社區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平臺。要進一步發揮研究中心的作用,以此為依托,聘請有關社區教育專家、學者對無錫市社區教育進行指導。定期派各社區教育中心的負責人參加社區教育專家、研究者的專題講座,提高理論素養。同時根據無錫市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以課題和項目為抓手,鼓勵更多的社區教育工作者積極投入到社區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去。每年定期舉辦無錫市社區教育學術論壇,加強省市之間、社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1] 厲以賢.讓教育走入社區[J].中國遠程教育,2003(24):24-28.
[2] 無錫年鑒.[DB/OL].[2010-10-20].http:∥szw.wuxi.gov.cn/web101/wxnj/wxnj2010ml/jy/820413.shtml.
[3] 厲以賢.終身學習視野中的社區教育[J].中國遠程教育,2007(5):5-12.
[4] 潘曉偉.麗水市社區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