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瑛
進入新世紀,健康關懷正成為學校教育新的價值取向。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敖】档谝弧睂W校教育指導思想的確立,將健康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決定為我國新世紀學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標志著我國的學校教育進入了一個“健康關懷”時代。課堂教學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中的健康關懷是達成教育關懷健康的基礎與關鍵。當代教學改革應高度重視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健康關懷。
陶行知認為,“體健是人生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目的。學生是學習人生之道的人,學以厚生則可;學以傷生是斷斷乎不可的?!覀兩钚沤】凳巧畹某霭l點,也就是教育的出發點”[1]。當代在教育領域,“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通常被視為教育的目的。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個層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是從人的心理素質角度概括的全面和諧發展;第二個層次指人的身心全面發展,這是將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統一起來把握的全面和諧發展;第三個層次是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這是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具體地、歷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諧發展。[2]現代健康觀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癥,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及道德上的完滿狀態。健康作為生命質量的一種理想狀態,表現為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和道德等諸方面的完滿和諧(即“四維健康觀”)。健康既是個體的基本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梢钥闯觯逃康乃非蟮牡隆⒅恰Ⅲw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與現代意義的健康之理想狀態具有內在的同一性,教育目的在本質上是具有健康指向的,就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觀看來,教育所要培養的人實質上就是一個“健康”人。作為實現教育目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徑的學校課堂教學,必須確保學生身體、心理、社會和道德等諸方面的完滿和諧發展,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健康關懷是學校課程教學最基本的職責之一。
多年來在人們約定俗成的基本提法中,教學被定義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成的一種雙邊性教育活動。教學過程通常被界定為一種認識過程或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引導學生掌握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教學中的健康關懷常常被忽視甚至忘卻。
1.功利化的教學取向對學生個體健康的漠視
在當代高度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下,學校教育已淪為科學技術的傳遞工具。課堂教學也走向了偏離教育本真的軌道,不再以關懷學生個體生命的健康成長為目標,而是近乎殘忍的學術訓練,突出強調學生的學術成就,具體到教學實踐中表現為過多地關注分數、考試、升學、特長……這些方面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致使很多學生不能承受這些壓力而厭學、逃學,甚至產生人格變異、心理變態、人性扭曲等心理疾病。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就曾痛批這種功利性的教育,“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十年讀書結果,與一個吸食海洛因的家伙無異。他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再加以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讀書死。”[1]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的近視率高達80%以上。[3]一項以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礙。[4]功利化的課堂教學不僅習慣性地漠視學生的健康,甚至常常直接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2012年高考前在湖北某學校出現的讓世人驚愕的“吊瓶班”以極端的方式折射出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以健康換分數”的功利化取向。
2.片面化的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現實健康需求
功利化的教學追求必然導致片面化的教學內容?!笆裁粗R最有價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學”[5]。 當代中國,知識教育穩固地占據著學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質已蛻變為知識,確切的講就是考試的知識。教學的任務就是為一種刻板的職能、固定的情境、一時的生存、特殊的行業或特定的職位做好準備,教學灌輸著屬于古舊范疇的考試知識 ?!皩W生活生生的生命被囚禁在浩瀚的書本知識之中,他們的生命在承受著難以承受的作業之重,他們的生命生長在‘數字化’——分數的歧視之中,殘酷的、無休止的、成人意志體現的考試競爭成為時刻縈繞在兒童生命中的無形的藩籬。這樣的教學事實上已在殘酷地摧殘兒童的健康,窒息著兒童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長與發展是畸形的,以犧牲今天整全生命的生長與快樂換取那明天渺茫的‘幸?!?生命的活力在萎縮?!@樣的教學是對兒童完整生命的扼殺”[6]。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缺乏學生們可能真正關心的東西,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嚴重脫離學生成長需要的狀況,尤其是對學生健康關懷的缺乏。比如,一種極為普遍的教學現象就是各科教師大多只關注本學科知識,很少有人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健康教育,滲透健康知識、意識和行為技能的教學內容。甚至在很多學校,諸如健康教育、體育之類與學生健康直接相關的課程都因不屬于考試內容而被取消。
3.程式化的教學方式侵蝕著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當前應試教育仍是以分數論英雄的客觀前提下,以灌輸知識為本的程式化教育方式仍然固守在教育者的心中?!敖虒W是統一的,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要求,按年齡統一地組成一個班級,而不管這個班級中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時間和空間被分成無數的小單位,每個單位都預先為學生設置了任務,在使每個學生有‘軌’可尋之時,也使他們失去了個性化‘選擇’的自由。課堂的管理是嚴格的,鮮活的生命被異化為了一個安靜的環境和井井有條的秩序。標準化的考試,如同溫柔的陷阱,對客觀化、規范化的刻意追求,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盵7]教學只是將學生看做是一個知識的罐裝容器,課堂教學中仍然采用灌輸的、標準的、訓練的教育方式,強調書本知識的獲得,忽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探究和創造。這種教學具有外施、強制、分離的特性,無法達到內外一體的體驗境界,缺少應有的健康活力和育人魅力。教學給個體帶來的不是愉悅、快樂,而是單調、枯燥,從而嚴重阻礙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而教學中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及病理性語言(尖酸刻薄、諷刺挖苦的斥責語言)等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的身體帶來傷害,更常常給學生的心靈造成難以彌合的創傷。
4.單一化的教學評價忽視了學生個體生命的差異性
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起到信息反饋和動機激勵的作用。教學評價不僅對學生的自信心、自我知覺和情緒等產生影響,而且對學生的意志、動機和個性的發揮也產生作用,因此與學生的身心健康關系密切。學生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一種差異性的存在,不同的遺傳基因使學生在身體、個性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不同的成長環境更是強化了他們彼此之間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興趣、特長和能力。面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差異性,課堂教學中應該給予尊重和關注,并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因此,教學評價應是多元的系統,應該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等差異性進行多維度、過程性的評價。然而現實中的教學評價卻往往體現出單一化的傾向,表現為:首先,評價目的單一、片面。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還是在學生之間進行區分,繼而進行選拔和甄別;其次,評價內容單一、片面。評價表現為以知識評價為主,漠視學生個體生命的差異性、探究精神、創新能力等;再者,評價方法單一、片面。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用的是紙筆考試、測驗、作業等單一的、終結性的、固化的、一錘定音的評價方法。“重共性、輕個性,并套用某種統一的模式和規格,缺乏因材施評的個性化評價,不利于學生主動的、自由的發展。這種統一化的模式過于注重不同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使教學只面向少數‘好生’,忽略了學生自身縱向發展過程的比較,使多數學生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8]單一化的學生評價無視學生個體生命之間的差異性,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常常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1.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
首先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身體、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關懷、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個體健康,滿足學生身心需要,重視學生個體生命的尊嚴和價值,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發揮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個體的不斷完善,最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而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首要的是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課堂教學中真正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隱藏在主體性之下的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動力才能被激活,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被調動,學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關懷和發展;其次,應該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作為個體生命的學生同其他個體生命一樣,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是一個個性與共性相統一的整體?!敖】档谝弧钡睦砟钜箨P懷每一個學生個體,尊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反映學生潛能、智慧、創造力等方面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學生獲得不斷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動力;最后,“健康第一”的理念還應該關注學生作為人的整體性的特征。人不是片面的存在,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于世。健康不僅是指身體好,還包括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道德等多方面的發展。傳統教學中片面強調對學生智力等理性要素的培養,而忽視對非理性、非智力要素以及學生身體、道德等的關懷,這種取向必須糾正,教學必須關懷學生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整體發展,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2.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基礎改革課堂教學體系
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健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就必須改革現有的課堂教學體系。第一,在教學目標上,應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基礎。教學需要以學生生命整全性、自由、可持續的成長與發展作為追求與歸宿,而不應局限于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不單純注重知識的授受,而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身心全面均衡的發展;第二,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健康差異,遵循教育衛生的原則和要求。為此,教師教的方式必須由機械灌輸轉向靈活引導。教師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建立良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使教學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因素;在教學內容上,課堂教學內容要加強與生活世界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周圍世界及自身生命健康發展的關系,將知識活化為自身發展不可缺少的有意義的組成部分。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加強健康教育教學的學科滲透?;诂F代“四維健康觀”,人類的健康幾乎與每一門學科都有所關聯,因此,各科教師都應當考慮本門學科在促進學生健康方面的價值及優勢,在教學中適時地將本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健康成長聯系起來,實施健康教育,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健康知識與技能,增強健康意識,養成健康行為;第三,在教學評價方面,需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和方法。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教學中必須擯棄以往簡單片面的以學習成績來甄別學生優劣的終結性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和差異,對學生的身體、心理、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適時而詳盡的反饋,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關注學生個人的處境與需要,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3.提高教師自身的健康素養
基于我國的教育體制,目前我國公民的健康素養普遍比較低。2012年衛生部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僅為 6.48%。[9]而在我國現行的教師教育體系中,教育衛生學或健康教育方面的學科教育還比較薄弱,雖然教師相對其他人群而言,健康素養較高,但要很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對學生的健康關懷,還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健康素養。首先,教師必須強化自身的健康意識,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僅應時刻意識到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健康為代價來換取學業成績,還應主動地將課堂教學建設成促進學生成長的“健康場域”;其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健康知識與技能。試想,一個不了解用腦衛生知識的教師,怎么可能在教學中創造有助于健康的教學方法;一個面對失敗自己都無法自拔的教師如何去教會學生應對挫折的技巧。對于教師而言,健康知識與技能不是簡單孤立的保健知識與技能,還有更高的要求,即要將這些保健知識與技能有機地融合到本學科的教學中去;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體質與健康水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樂觀開朗、身體健壯(美)的教師必然會給學生帶來好的榜樣;而一個疾病纏身、體質孱弱、很少參加體育活動的教師,如何指望他來關心學生的健康。為此,每一個教師都應積極關注自己的健康,提高自身的體質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關懷學生的健康。
[1]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4.
[2]鄭金洲.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35.
[3]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OL].[2011-08-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xxgk_124202.html.
[4]來自心靈的殺戮——關注大學生自殺現象[N].中國醫藥報,2003-08-04.
[5]斯賓塞.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4.
[6]閆守軒.論教學的生命關懷[J].教育科學,2010(2):59-62.
[7]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7.
[8]王健.學生評價的倫理缺失及價值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4):33-36.
[9]衛生部公布首次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結果[EB/OL].[2011-12-1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fybjysqwss/s3590/200912/45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