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菁
(浙江紹興市中醫院 312000)
咳喘為小兒常見疾病,約占我院兒科門診量的80%。筆者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靈活運用活血祛淤藥取得很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例1 蔡某,男,5歲,2010年9月初診。發熱、咳嗽2天,體溫39.5℃,伴頭痛、咽痛,咳嗽聲粗律頻,便秘,舌尖紅苔黃膩。血常規示:白細胞5.6×109/L,中性粒細胞0.567,C反應蛋白<5mg/L。治擬疏風清熱,止咳利咽。處方:金銀花6g,連翹6g,生石膏30g,柴胡10g,葛根10g,制大黃5g,桔梗5g,枳殼6g,薄荷5g,赤芍6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兩煎,每煎120~150ml,頻服。1劑后高熱即退,3劑后咳嗽已消。
按:小兒臟腑嬌嫩,藩籬不蔽,易感外邪,致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多見面紅目赤,手足冰涼,咽紅,扁桃體腫大,甚者咽峽可見皰疹、潰瘍,扁桃體表面可見靜脈充盈或膿栓。治療的關鍵在于疏風,清熱,涼血,祛淤,使被遏之衛陽通達四肢。此方在銀翹散、葛根解肌湯基礎上加用赤芍,取其清熱涼血、祛淤止痛之功效。
例2 周某,男,8歲,2009年11月初診。有哮喘史5年,發作2天。癥見咳頻氣促,聽診兩肺聞及哮鳴音,舌紅苔白,治擬宣肺化痰平喘。處方:炙麻黃5g,炙桂枝3g,杏仁6g,白芍10g,蘇子6g,萊菔子6g,葶藶子10g,生石膏30g,黃芩10g,川芎6g。3劑,水煎服,每日1劑。3天后復診,氣喘明顯改善,兩肺呼吸音增粗,聞及較多干啰音、痰鳴音,繼原方加減6劑而愈。
按: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川芎嗪能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有很好的鎮靜作用。哮喘急性發作,臨癥常見患者胸悶煩躁,面色晦滯,鼻唇帶青,四肢不溫等血淤氣滯之象,所以治療當輔以活血行氣。川芎為血中氣藥,早期及時恰當地使用能迅速降低氣道狹窄,改善喘憋癥狀,無論“寒哮”“熱哮”,或者“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只要具備“喘憋”癥狀者均可使用。
例3 夏某,男,4歲,2010年1月初診。反復咳嗽一月余,晝輕夜重,每日半夜或凌晨即咳嗽頻作,咳甚嘔吐,吐白色泡沫痰,伴納呆便干,經輸液和服用多種西藥效微,胸片無異常發現,支原體抗體IgM陰性。查體見患兒面色無華,黑眼圈,兩肺未聞及啰音,舌淡苔白。治擬補肺健脾,化痰止咳。處方:黃芪10g,太子參10g,白芍10g,五味子6g,沙參10g,麥冬10g,知母10g,地骨皮10g,黛蛤散10g,川貝3g,當歸6g。水煎服,每日1劑,共6劑,痊愈。
按:一般小兒慢性咳嗽,無論反復呼吸道感染或咳嗽變異型哮喘,臨證可見黑眼圈,黑眼袋,面色無華,納呆多汗,性情急躁,唇干、唇紅等正虛肺損,痰濁留戀,淤血內阻之證。入夜陰氣漸甚,陽氣潛伏,患兒陰不制陽,故子丑至寅卯時分咳嗽頻頻,甚或咳吐。治療以生脈散加黃芪、白芍、沙參、麥冬補氣陰,知母、地骨皮清虛熱,川貝、黛蛤散化痰止咳。當歸性干而質潤,味辛而氣溫,能補血潤腸,活血行氣。張景岳謂其“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神農本草經》謂之“定咳逆上氣”,有養血滋潤、活絡散淤、止咳之功效。對于氣陰不足,久咳內淤患者適用。
例4 王某,女,5歲,2010年11月13日就診。咳嗽痰鳴1周,活動后加劇。已經輸液“阿奇霉素”5天。聽診兩肺聞及干啰音和痰鳴音,舌質紅苔黃膩,便干溲濁。治擬清肺化痰止咳。處方:桑白皮10g,瓜蔞皮10g,黃芩10g,山梔10g,魚腥草30g,天竺黃10g,桃仁6g,杏仁6g,冬瓜子6g,象貝母6g,葶藶子10g。3劑后咳嗽明顯緩解,查體兩肺仍聞及較多痰鳴音,原方加浮海石30g,法半夏6g,制膽星6g,再6劑而愈。
按:此證屬“痰熱咳嗽”,痰熱逆乘于肺所致。以清寧散為主,加黃芩,焦山梔清肺熱;魚腥草、天竺黃、貝母清熱化痰。肺絡被痰液所堵,桃仁活血祛淤,潤腸通便,使痰淤順勢而下。桃仁具有與杏仁相似的止咳作用。藥理研究證明,桃仁含有苦杏仁甙,可分解出氫氧酸,抑制組織內呼吸而減少其耗氧量,同時通過頸動脈竇反射性呼吸加深,使痰易于咳出。
小兒咳喘,無論外感內傷,急性慢性,寒熱虛實,均易導致肺絡淤阻,肺循環障礙,氣血運行不暢。適量靈活配伍活血藥,可以改善微循環,減少滲出,加速肺部炎癥及啰音的吸收,促進咳喘緩解。臨證應根據小兒生理特點,選用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等藥性平緩之藥,祛邪不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