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興 仲榮琴
(浙江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醫院 314016)
腸克羅恩病(Crohn病)又稱節段性腸炎或局限性腸炎或肉芽腫性腸炎,是全胃腸道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過去認為,該病在我國為少見疾病,但近年來有逐漸增多趨勢。本文統計我院1982年2月至2011年8月診治的克羅恩病5例,總結其臨床表現及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齡22~35歲。5例均發生在空腸、回腸及結腸。均無家族史。根據臨床表現、體征結合X線氣鋇造影及腸鏡檢查、病理切片報告及手術后病理切片報告、病理報告進行診斷。
1.2 臨床表現 5例中出現右下腹絞痛1例,中腹持續性疼痛4例;腹瀉3例,黏液樣便、稀稠便或水樣便,每日3~5次,均無膿血便,無里急后重;腹脹3例;惡心及嘔吐2例;食欲缺乏3例;消瘦3例;發熱2例。輕度貧血2例,中度貧血1例。腸外表現:虹膜炎、關節炎。查體:右下腹或臍偏右側壓痛5例,肌緊張及反跳痛1例,右下腹包塊2例。大便隱血試驗陽性3例。X線氣鋇造影2例,腸鏡檢查3例,手術病理切片報告2例。小腸及大腸Crohn病3例,大腸Crohn病2例。病理:黏膜潰瘍和非干酪樣壞死、腸壁增厚、腸管僵硬、鵝卵石改變。
1.3 誤診及并發疾病 5例中有1例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術后病情未好轉,1個月后被腸鏡病切確診為克羅恩病。5例中并發腸梗阻2例。
1.4 治療及結果 本組中1例手術加綜合治療;2例內科綜合治療后病情完全控制、癥狀全部消失;1例內科保守治療病情好轉;1例在早期治療期間。經內科保守治療期出現外科并發癥者轉手術治療。
2.1 病因及發病機制 Crohn病,是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小組建議定名,并有許多學說解釋或說明該病的可能病因。確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較多學者認為本病并非單一因素所致,感染學說、自身免疫異常學說是目前大多數學者最為關注的病因學說。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此病不屬于傳染病,西方國家發病率高于其他地區,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近年來,Crohn病在我國發病有增多趨勢。
2.2 病理特點 Crohn病病變主要侵犯黏膜下層,為累及不同長度腸段的急性炎癥,局部腸壁黏膜充血、水腫,表面呈塊狀增厚如卵石,偶有因黏膜高度水腫而呈膠凍狀,紅腫區與正常腸管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呈典型的節段分布,有時可見幾個病變腸段由正常腸段分隔而形成“跳躍式病灶”。病變處可見深淺、大小不一、形態不規則潰瘍,常位于腸壁的系膜,深者可達黏膜下層,潰瘍間的黏膜肥厚隆起呈息肉樣。2.3 病變部位及好發部位 Crohn病變呈節段性,可累及從口腔到肛門的整個消化道,其中以小腸最多。本組5例發生在空腸至結腸,其中以回腸末端及盲腸升結腸多見。2.4 臨床表現及臨床分級 Crohn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最多見。年輕患者,發病較急,主要表現為中腹及右下腹痛、發熱、伴惡心嘔吐、食欲減退、消瘦、大便改變、便血、貧血、腹部包塊,腸外表現,多數患者呈慢性經過。但有部分患者表現為急腹癥而就醫如腸梗阻、腸腔膿腫、內瘺、游離穿孔合并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因此,克羅恩病尚無統一的分型方法與規定。有的依據發病緩急程度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的癥狀來分,分為急性闌尾炎型、慢性腸炎型、腸梗阻型、腹腔腫塊型、腹膜炎型、出血型、中毒性巨結腸型;有的按輕、中、重度來劃分;有的按病變范圍分;有的按臨床發病過程分初發型、慢性持續型、慢性復發型和急性暴發型。本病起病隱襲,早期多無明顯癥狀或早期病情未發現,誤診率高。值得注意的是,Crohn病還可有腸外表現,如游走性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口腔潰瘍等。臨床上對慢性腹瀉、發熱、腹部腫塊原因不明者應做腸鏡及病理切片檢查,提高本病早期診斷率。
2.5 治療 Crohn病的治療包括綜合治療與一般治療。綜合治療:包括藥物、要素飲食、外科手術、對癥及心理治療等。一般治療:發作時需要嚴格控制活動,宜臥床休息,病情嚴重者需要暫禁食,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腹痛可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膽堿能藥物,必要時加用鎮靜藥或鎮痛藥。另外,Crohn病不是手術可治愈的,即使將病灶全部切除,也不能防止復發,術后是否需要繼續藥物治療需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