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財芳
(杭州市桐廬縣婦幼保健院 311500)
炎性乳腺癌是一種臨床相對少見的急性進行性乳腺癌。X線檢查是其早期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影像學檢查的表現有一定的多變性,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陽性或假陰性[1]。本文結合病理組織學檢查,探討X線影像學檢查在炎性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7年4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經病理學確診的炎性乳腺癌患者35例,均為女性,年齡31~69歲,平均43歲,病程15~68天;其中27例(77.1%)有婚育史,1例(2.9%)為哺乳期發病。術前患者均行常規專科檢查、超聲及鉬靶X線檢查,其中2例(5.7%)行多層螺旋CT掃描。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紅、腫、熱、痛等炎性表現,腫塊、乳頭溢血或溢液、皮膚橘皮樣變、乳頭凹陷、腋窩/鎖骨下淋巴結腫大等。腫瘤均發生于單側,左側19例(54.3%),右側16例(45.7%)。
1.2 檢查方法 設備:X線攝影采用芬蘭PLANMED公司的鉬靶X線攝影機,掃描儀為柯達CLASSIC,柯達激光打印機,乳腺專用IP板,紅外激光膠片。X線攝影采用全自動曝光控制攝影條件。患者立位拍攝雙斜位和軸位攝影片,必要時加做局部病灶點放大片及其他切線位等特殊體位攝影。拍攝完畢后送圖像歸檔與傳輸系統(PACS)保存。
1.3.1 X線表現 病灶分布:21例(60.0%)位于乳腺外上象限,8例(22.9%)位于乳腺內上象限,4例(11.4%)位于乳腺內下象限,2例(5.7%)位于乳腺外下象限。發現腫塊29例,陽性率為82.9%(29/35),其中11例分葉狀,8例星形,6例不規則形,2例圓形或類圓形,2例多結節形。腫塊影呈高密度27例(77.1%),等密度8例(22.9%)。腫塊邊緣均有毛刺表現。6例(17.1%)表現為廣泛大片的致密性浸潤影,4例(11.4%)出現皮下脂肪層渾濁,2例(5.7%)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發現鈣化33例,陽性率為94.3%(33/35),其中12例小叉狀鈣化,10例小桿狀鈣化,6例泥沙樣鈣化,5例不規則鈣化。
1.3.2 病理組織學結果 髓樣癌14例(40.0%),硬癌12例(34.3%),導管浸潤癌5例(14.3%),單純癌2例(5.7%),感染性乳腺炎2例(5.7%)。鉬靶X線診斷乳腺癌33例,對病灶的檢出率為94.3%(33/35)。
炎性乳腺癌又稱癌性乳腺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多見于中青年女性。本組患者平均年齡為43歲。炎性乳腺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如炎性表現和乳腺腫瘤同時發生為原發,如在腫瘤存在以后發生炎癥表現為繼發。本組病例均為原發性炎性乳腺癌。原發性的惡性程度高,病情進展快,預后相對較差,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
炎性乳腺癌的X線表現主要有以下特點:①主要表現為均勻高密度、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晰的腫塊影,周圍腺體常有浸潤性改變[2]。本組29例表現為腫塊影,均見毛刺征改變。②部分表現為廣泛致密浸潤性陰影,密度高低不等,腺體結構消失,還可見皮膚變性、彌漫性增厚等表現。本組6例表現為浸潤型。③皮下脂肪層渾濁是炎性乳腺癌較為特征性的表現,為皮下脂肪層密度均勻增高,亦可表現為與皮膚垂直走行的網狀或條索狀致密影。本組4例出現皮下脂肪層渾濁。常規的斜位片并不能充分顯示腋下淋巴結腫大,此時可對腋下軟組織進行專門投照。投照時將球管向患側乳腺傾斜45度左右,將乳腺置于膠片下1/3處,腋下置于膠片上1/3,攝片盒與患乳貼近,乳腺和腋窩用壓迫器壓成扁平形,注意強度不宜過大。本組2例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表現。但鉬靶X線攝影對于乳內及腋窩淋巴結轉移不能較好的顯示,且對于高位、腋尾部及胸壁內的腫塊顯示較差。
鈣化顯示是鉬靶X線攝影較為優勢之處,通過對局部鈣化點的放大分析鈣化的特征、范圍、密度、形態等。本組鈣化陽性率高達94.3%。
綜上所述,鉬靶X線對炎性乳腺癌的診斷有重要的作用,診斷病灶內鈣化有獨特的優勢。筆者體會,臨床實踐中要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綜合做出判斷。
[1] 滕妍,曹滿瑞,孫立宏,等.多發鈣化的鉬靶 X 線特征與乳腺良惡性疾病的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1):50-52.
[2] 陳瑛,楊帆,王芳.炎性乳腺癌的X線診斷[J].實用臨床醫學,2009,1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