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娥 吳亞琴 楊 藝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 315040)
消化道癌術后胃動力障礙是一種術后非機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礙為主要特征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是消化道癌術后常見的早期并發癥之一,又稱胃癱綜合征。我院普外科及腫瘤外科自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消化道癌術后發生胃動力障礙32例,經保守治療和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總結護理要點如下:
1.1 一般資料 32例中男23例,女9例;年齡29~73歲,平均58歲;其中根治性胃遠端切除術后26例(81.2%),保留幽門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PPD)后5例(15.6%),右肝切除術后1例(3.1%)。所有患者均表現為肛門排氣,拔除胃管開始進食后出現上腹部飽脹不適或壓迫感;查體腹部平坦,全腹無明顯壓痛,腸鳴音減弱或正常,胃蠕動消失。
1.2 治療與轉歸 術后予以禁食、胃腸減壓,同時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常規應用促胃動力藥,包括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紅霉素等,其中15例(46.9%)采用中醫中藥、針灸輔助治療。經保守治療痊愈31例(96.9%),胃動力恢復時間7~62d,1例(3.1%)胰頭癌患者行PPPD術后1周出現胃癱,術后2周猝死。尸檢提示胃內大量潴留物,雙肺實變,診斷術后胃癱、吸入性肺炎、窒息。
2.1 心理護理 精神因素可以影響迷走神經的興奮性,與胃癱發生和恢復密切相關,心理護理是胃癱患者康復的基礎。本組病例在胃癱發生后,因病情反復、病程長,加上反復留置胃管帶來的痛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失望、擔憂的心理,對手術和治療產生懷疑,甚至不配合治療。我們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動態、連續做好心理護理,講解胃動力障礙是一種功能性胃動力不足,經保守治療可以痊愈,同時強調胃腸減壓的必要性,消除其緊張情緒,并告知飲食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疾病恢復知識。通過我們的心理疏導,患者均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病情觀察 術后要監測血糖和血電解質,因高血糖、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低鉀及鈉潴留等因素可以引起胃癱的發生[1];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尿量及觀察胃管引流液的顏色、量、性狀。若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后又出現反復惡心、嘔吐,伴有上腹部飽脹不適,而無其他機械梗阻癥狀,需警惕術后胃癱的可能。一旦確診,應及時給予禁食、胃腸減壓等治療,加強護理,協助翻身、叩背,指導患者夜間睡眠時取半臥位等措施,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呼吸道引起窒息。本組1例患者因術后胃癱未及時給予相應處理,繼續進食致胃內容物大量潴留,最終并發吸入性肺炎、猝死,教訓深刻。
2.3 營養支持護理 胃癱患者絕大多數預后良好,治療的關鍵是在胃癱期間維持患者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避免負氮平衡,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支持治療包括全腸外營養(TPN)和腸內營養(EN)。
2.3.1 TPN TPN除了提供營養支持,還能抑制消化液分泌,從而使胃腸道得到較好的休息,對恢復胃壁功能、阻斷惡性循環有重要作用。因此,一旦確診胃癱,可盡早使用TPN。遵醫囑給予各種營養液配給,選擇合適的靜脈,以保證營養液輸入。
2.3.2 EN 小腸的蠕動、消化及吸收功能在手術后不久即開始恢復,故及早進行EN是可行的,可縮短胃癱的病程[2]。營養液的滴注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濃度從低到高,速度從慢到快,數量從少到多,并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腹瀉等不適。本組8例患者采用腸內營養泵進行輸注,能有效控制單位時間內鼻飼量,做到均勻輸注,溫度保持在37℃左右,其中僅2例在EN初期出現輕微腹脹、腹瀉癥狀。
2.4 藥物治療的護理 ①將西沙必利片研末后加少量溫開水胃管注入,注藥液時協助患者取半臥位,先抽盡胃液,再緩慢注入藥液;每次注入藥物后再注入20ml溫開水,夾管1h后開放,保證藥物充分吸收。②紅霉素用等滲鹽水500ml稀釋后再靜脈滴注,3~6mg/(kg·d),濃度不超過0.1%,滴注速度宜緩慢,以免加重腹脹、惡心等胃腸不適。③將復方大承氣湯煎至200ml,經胃管內注入100ml后夾管2h以上,2次/d。
[1] 王立平,馬金鳳.手術后胃癱患者的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8(8):79-80.
[2] 孫備,許軍,周尊強,等.腹部手術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礙3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