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安 黃 強 戴偉民 (浙江衢州市人民醫院 324000)
基底節區腦出血目前有效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外科治療,手術類型多樣。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1年1月采用顯微鏡下小骨窗加外側裂入路清除血腫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32例。現回顧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32例均有高血壓病史,平均(8.9±4.5)年;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38~75歲,平均(48.0± 10.9)歲。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9~12分24例(75.0%),≤8分8例(25.0%)。術前昏睡16例(50.0%),淺度昏迷7例(21.9%),中度昏迷9例(28.1%)。參考高血壓腦出血CT分型:Ⅰ型21例(65.6%),Ⅱ型11例(34.4%)。出血量:30~60ml 27例(84.4%),>60ml 5例(15.6%)。發病至手術時間2.8~27.0h,平均10.6h。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經口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首先根據血腫位置及外側裂走向選取皮膚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顳肌等。顱骨鉆孔一枚,并擴大至3.0cm×4.0cm,骨蠟止血,電凝硬膜血管,懸吊硬脊膜并沿側裂弧形剪開,然后在顯微鏡下進行操作。清理腦脊液并保護外側裂血管,分離到達島葉皮層,在島葉表面無血管區切開0.5~1.5cm,將窄腦壓板牽開島葉進入血腫。低負壓吸除血凝塊,電凝止血。用0.9%氯化鈉注射液(生理鹽水)沖洗,血腫腔用止血紗布覆蓋,術后用罌粟堿稀釋液浸泡側裂及血腫腔3~5min。觀察無出血后,再用生理鹽水緩慢沖洗干凈,血腫腔不置引流管,硬膜減張縫合,硬膜外置引流管并骨瓣復位。如遇到腦出血患者可能出現術后顱內高壓或已經腦疝形成,需要立即切除大骨瓣減壓。
1.3 結果 手術時間平均(89.7±29.4)min,術中出血量(86.9±30.5)ml,住院時間(31.2±14.6)d。32例中存活27例(84.4%);死亡5例(15.6%),其中住院期間死亡3例,1年后死亡2例。存活的27例中能獨立生活21例(77.8%),需要人幫助6例(22.2%)。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減輕腦組織水腫,降低顱內壓,創造神經元恢復條件,改善預后。目前,臨床上常用手術方式包括常規大骨瓣開顱去骨瓣減壓術、小骨窗開顱術及各種微創手術。常規大骨瓣開顱去骨瓣減壓,由于并發癥多、手術時間長、患者術后反應大、病死率高,僅用于出血迅速、出血量大于60ml,中線明顯移位,意識蒙眬或昏迷,有腦疝形成跡象及腦疝形成的腦出血患者。小骨窗開顱術腦內血腫碎吸,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符合微創理念,但要與患者病情結合,病情相對較輕者可以選擇使用。該術式也有不足之處:手術視野小,暴露不清晰,止血不徹底,可引起新的出血且不易止住,殘余血腫量較多[1]。近年較熱門的內鏡血腫清除術是完全意義上的微創手術,但術中止血不徹底,易繼發出血,止血易損傷腦組織,且手術條件要求及術式操作熟練程度、技巧要求嚴格[2]。
小骨瓣外側裂入路開顱復位符合生理要求,同時避免了開顱時因止血對肌肉的灼傷,而且手術時間相對較短。外側裂為自然間隙,易分離,丘腦出血患者采用外側裂入路少許切開島葉皮質即達血腫,具有路徑短、腦損傷小的特點。顯微鏡下操作可以避免損傷血管,較完善的清除血腫,最大限度減少腦組織損傷。它與小骨窗開顱術相比,手術操作有一定空間,既能避開外側裂血管,又能避開重要功能區。術中注意事項:若損傷出血時不可電凝,因出血多為豆紋動脈所致,應首先清除前部血腫,并用吸收性明膠海綿壓迫數分鐘止血。在打開外側裂蛛網膜并釋放腦脊液時,注意局部細微結構并保證外側裂血管完整,尤其是動脈深達島葉皮層,損傷后容易引起導致支配區缺血壞死,進入血腫腔時盡量選擇在無血管區切開島葉皮層。血腫清除過程中,吸引器的吸力不宜過大,以微型吸引器頭負壓配合腦壓板輕輕吸。根據腦組織的腫脹程度決定是否擴大手術行去骨瓣減壓。
[1] Talacchi A,Ricci UM,Caramia G,et al.Basal ganglia haemorrhages:efficacy and limits of different surgical strategies[J].Br J Neurosurg,2011,25(2):235-242.
[2] Chen CC,Liu CL,Tung YN,et al.Endoscopic surgery fo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 caused by thalamic hemorrhage:Comparisons of endoscopic surgery and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 surgery[J].World Neurosurg,2011,75: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