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妙麗 (浙江縉云縣第二人民醫院 321404)
氧氣療法作為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呼吸療法,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與搶救。氧療能提高肺泡內氧分壓,使脈搏血氧飽和度(PaO2)與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升高,糾正組織缺氧,改善細胞代謝狀態,從而減輕組織損傷,恢復臟器功能。筆者現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對氧療護理要點簡述如下:
呼吸道通暢是進行氧療的先決條件,也是防止肺部感染、避免加重呼吸功能損害的重要環節。在氧療和改善通氣之前,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保持呼吸道通暢。病情嚴重無力咳嗽、意識不清患者因口咽舌部肌肉松弛,咳嗽無力,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可導致分泌物及舌后墜堵塞氣道。應清除口腔內異物,取仰臥位,頭后仰,托起下頜,并用多孔導管經鼻或經口進行機械吸引,以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并刺激咳嗽。吸痰期間常易引起低氧血癥,導致組織缺氧,因此吸痰前給患者吸純氧5min,吸痰后給純氧,直至血氧飽和度正常。清醒患者指導有效咳嗽、咳痰,每1~2h翻身1次,并予有效拍背,使黏附在支氣管黏膜上的痰液松動滑落,促使痰液排出;加強氣道濕化,以稀釋分泌物;使用霧化,遵醫囑使用支氣管擴張藥,輔助排痰。
高碳酸血癥患者使用控制性低流量吸氧,FiO2從低濃度(25%)開始,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和患者狀態逐漸提升。氧流量每次提升0.5L/min,使PaO2達到60mmHg,SaO2也不宜過高,控制在90%左右即可。中等濃度(35%~50%)吸氧用于有明顯通氣血流失調,顯著彌散障礙又無二氧化碳潴留者,如急性左心衰竭、心肌梗死、休克、腦缺血患者,血紅蛋白水平低下,心輸出量不足。高濃度(>50%)吸氧用于無二氧化碳潴留,嚴重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型呼吸衰竭、經中等濃度吸氧無效者。
氧療方式從簡單到復雜,從有創到無創,以能達到氧療效果,又盡可能以患者舒適為標準。體位:患者半臥位或床頭高位,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增加肺部感染機會。血氣分析顯示2型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潴留者給予面罩吸氧,濃度從25%開始,低流量、長時間、持續性吸氧。肺源性心臟病輕度低氧血癥及進行氧保健者,每次吸氧時間30~60min,每日2~3次,也可根據身體情況適當增加吸氧次數。嚴重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伴明顯肺功能異常,氧分壓持續低于60mmHg者,每日給予15h以上的吸氧。PaO2低于60mmHg、心衰發作、發紺嚴重者給予面罩吸氧,流量6~8L/min。心動過速、輕度發紺、疾病急性期患者,給予雙鼻前庭導管吸氧,流量3~5L/min;癥狀不緩解,氧分壓持續下降,循環功能不全給予呼吸機應用,提供呼吸支持。
為防止污染和導管堵塞,給導管濕化加溫裝置,呼吸機管道系統等定時更換和清洗消毒,以防交叉感染,隨時注意吸氧導管有無分泌物堵塞,并及時更換。呼吸道內保持37℃和95%~100%的濕度,是黏液纖毛系統發揮正常清除功能的必要條件。干燥氣體未經上呼吸道的生理濕化區,直接進入下呼吸道,可使分泌物黏稠,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弱,這就使濕化成為必須。正確的濕化和溫化可增加氧分子的彌散能力,提高氧療效果。保證濕化瓶和呼吸機濕化罐內蒸餾水在水位線之上,天冷利用空調保持室內溫度在22~24℃,防止濕冷刺激引起氣道痙攣。
監測動脈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觀察患者神志是否清醒,呼吸有無平穩,皮膚是否溫暖干燥、有無發紺。嚴格掌握停氧指征,撤氧前間歇吸氧數日,不能操之過急突然撤氧。患者發紺基本消失,意識清醒,呼吸血壓平穩,心率減慢或接近正常,血氣分析測定血氧分壓高于60mmHg,二氧化碳分壓低于55mmHg,動脈血氧飽和度高于95%時方可撤氧。
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加強責任心,主動巡視患者,向氧療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氧氣的物理性質,供氧裝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介紹病情及血氣分析等常用指標的意義,提高患者的氧療依從性。準確記錄吸氧時間,準確計費。氧療是臨床常用治療手段,加強護理評估,準確給氧,嚴密監測,是提高吸氧效果和改善病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