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 范軍
(河南省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河南安陽 455000)
扁桃體切除術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最基本最常用的手術之一,它主要包括剝離法和擠切法,此外尚有雙極電凝切除和激光切除等方法。近年出現了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切除扁桃體。近年來我們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在嚴格選擇適應癥的基礎上,共行66例扁桃體絞擠術,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2年2月—2009年2月我院,行扁桃體絞擠術的患者6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0例;年齡5~16歲,平均9歲。適應證均選擇扁桃體肥大增殖型,根蒂明顯局限。余同常規扁桃體摘除術適應證。
1.2 手術方法 患者配合者可采用局部麻醉,不配合者采用全身麻醉。手術時均以1%利多卡因加適量0.1%腎上腺素注入扁桃體被膜外,每側約10 mL左右,以將扁桃體向咽腔推出。不做切口,不行分離,以扁桃體鉗夾持扁桃體向上提起,扁桃體圈套器上的鋼絲用雙股或3股,緊貼扁桃體被膜向下將扁桃體整個基部套入,收緊鋼絲,整個扁桃體即被絞擠而出。如出血,可行結扎或雙極電凝止血。術后應用抗生素3d。
全部66例患者中,第1次絞擠成功者60例,絞擠2次者4例,第3次絞擠殘余者2例。手術創面光滑,未見咽縮肌暴露。平均手術時間3~5min,平均出血量3~10mL。全部病例未出現術后原發性或繼發性出血,未出現手術并發癥。所有病例術后未使用止痛劑,術后疼痛消失時間平均3d。術后7~9d扁桃體窩基本愈合,而同期行扁桃體剝離術的病例則仍見大量偽膜附著。
回顧我國扁桃體手術的變遷,民間古有利用烙法或韌性絲線將扁桃體(乳蛾)烙除或絞除部分的方法。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我國部分留學海外的學者歸來,出現了扁桃體擠切術,李寶實教授1931在全麻下首用擠切術,隨后幾經改進、普及開展并定型,逐漸與剝離法成為扁桃體切除術的常規方法。絞擠法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楊興亞等[1]1964年報告220例圈套擠絞法切除扁桃體取得良好效果。絞擠法界于剝離法與擠切法之間,既不切開剝離,也不扭拽,只是在嚴格選擇適應證的條件下,加固圈套器上的鋼絲,結合局麻的注射方法,穩妥地將扁桃體絞除。
但扁桃體絞擠術亦有其缺陷,僅適用于纖維性肥大增殖型扁桃體,否則易留殘體。這一點與楊氏報告略有不同。另外,此類手術的醫師需有扁桃體剝離術的經驗。
通過本組病例觀察,扁桃體絞擠術有其優點: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周圍組織損傷小,手術創面光滑,術后反應輕,愈合快;此外,對于醫師來說操作簡便,無需特殊設備;對于患者來說經濟負擔少,效果好,故比較適合在基層醫院應用。
[1] 楊興亞,張濤.870例扁桃體手術統計報告(附金岡絲卷套擠絞法)[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64,10(4):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