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偉 毛進云 趙順來 吳 強 郭振宇 劉智慧 柴艷麗 王 艷
1.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2.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長期精神緊張,使心臟神經癥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本病時好時壞,遷延不愈,治療有一定難度。許多患者有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上受到的痛苦折磨,往往比器質性心臟病還嚴重。西醫治療一般以小量鎮靜劑、植物神經調節劑、β受體阻滯劑為主,近期效果尚可,遠期療效欠佳。中醫藥治療本病日漸凸顯其優勢。本研究通過應用芪麥養心顆粒治療心臟神經癥患者臨床研究,旨在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新途徑。
隨機抽取符合納入標準的心臟神經癥患者20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給予芪麥養心顆粒治療,每日3次,每次20 g,同時配合心理疏導排除患者過多疑慮。鼓勵患者調暢情志,解除思想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誘因,調整生活方式、避免過勞、緊張、精神刺激。鼓勵患者適當加強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對照組給予口服谷維素片(廣州華南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80601,10 mg/片),20 mg/次,3次/d;維生素B1片(上海辛帕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90401,10 mg/片)10mg/次,3次 /d;酒石酸美托洛爾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905037,25 mg/片),12.5 mg/次,2次/d。每晚睡前給予0.5 mg勞拉西泮片口服。兩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由于本病診斷沒有嚴格的統一標準,故參照《實用心臟病學》并參考《內科學》擬定觀察病例納入標準:有明顯的精神刺激或過度緊張史;自覺心臟搏動增強或感到心慌,可有心動過速,心悸感覺非突發、突止,精神緊張使之加重;呼吸困難或胸悶憋氣感、疲乏無力、胸痛等癥狀,這些癥狀的出現和加重常與體力活動無密切關系,而與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有關。心電圖可有ST-T改變或早搏、心臟超聲、胸部X線等檢查不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變。
有效:癥狀有改善,偶然心電圖仍有非特異性ST-T改變或偶發期前收縮,但尚不能堅持正常工作。治愈:治療后1個月內心悸、呼吸困難或憋氣感、疲乏無力、胸痛等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能堅持正常工作。顯效: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有所改善,能堅持正常工作且回復到日常生活。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或有加重,心電圖無任何改善。
1.4.1 芪麥養心顆粒方藥組成 黃芪20 g,淮小麥30 g,茯神15 g,紅花 10 g,川芎 10 g,酸棗仁 30 g,遠志 15 g,百合 30 g,夜交藤15 g,大棗10 g,柴胡10 g,甘草10 g。上藥為1日量,由駐馬店市中醫院制劑室制作成濃縮顆粒劑,每包20 g。用法:每日3次,每次1包(20 g)。
1.4.2 方藥釋義 本方為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化裁,甘麥大棗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其構思精練,組方巧妙。有養心安神、補脾益氣之功,主要用于臟躁證。歸脾湯原載宋·嚴用和《濟生方》,至明·薛己補當歸、遠志二味,使養血寧神之效尤彰,是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其特點是心脾同治、氣血并補;佐以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綜觀全方具有益氣養心、安神定志之功效。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觀察組有效22例,治愈26例,顯效45例,無效7例;對照組有效27例,治愈31例,顯效24例,無效18例。可見,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臟神經癥是以心血管疾病相關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又稱功能性心臟不適、心臟神經官能癥、心血管神經官能癥、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簡稱心臟神經癥;國外稱為神經性循環系統功能障礙或神經性循環無力癥或高敏癥等[1]。
心臟神經癥雖然是神經官能癥的一種特殊類型,但以心血管系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患者多到心血管內科就醫。心臟神經癥通常合并焦慮等心理方面的障礙,其主要癥狀有心悸、心前區不典型疼痛、胸悶、氣短等典型的心血管癥狀,并有頭暈乏力、失眠多夢等全身性神經官能癥的表現,癥狀多種多樣,時好時壞。好發于青中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婦女。心電圖的非特異性ST-T改變,偶發期前收縮等,一般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診斷依據。常因過勞、精神創傷或情緒激動而加重,遷延不愈。由于其沒有嚴格統一的診斷標準,臨床上常與器質性心臟病相混淆,所以診斷有一定困難,心內科醫師主要靠靜態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心肌酶、胸片、平板實驗、甚至是冠狀動脈造影等排他性診斷,造成診斷和治療率較低。患者常因反復發作造成巨大心理陰影,諸多無意義的昂貴檢查也給不少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
精神神經因素在本病的發病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目前臨床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還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基礎上,以致本病易誤診誤治。因此,要求臨床醫生要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出發,加強對本病的診治水平。現代醫學對于神經功能的了解仍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它引起循環系統調節障礙的確切環節和機制還不清楚,部分的調節紊亂可能是通過植物神經造成的[2]。所以,西醫治療本病一般以小劑量鎮靜劑、植物神經調節劑、β受體阻滯劑為主[3],近期效果尚可,遠期療效欠佳。
采用中醫藥治療本病日漸凸顯其優勢。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心臟神經癥可歸屬于中醫“心悸”“怔忡”“胸痹”“郁證”等范疇。其病因病機乃情志不暢,郁而化火,耗傷心血,陰損及陽,致陽氣浮越,神不內守,故出現心慌、易驚善恐、少寐多夢等[4]。
本研究通過嚴格觀察研究,結果發現芪麥養心顆粒治療心臟神經癥治愈后不易復發,耐受性和遠期療效較好。應用芪麥養心顆粒治療心臟神經癥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新途徑,為心內科醫生對心臟神經癥患者的診斷治療提供科學依據,豐富了中醫藥防治心臟神經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服務臨床,解除廣大患者病痛。
[1]劉俊峰,簡懷平.心臟神經癥的探討[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24(5):1117.
[2]周鐵生.心臟神經癥患者個性特點及情緒的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7(4):68-69.
[3]董承瑯,陶壽淇,陳灝珠.實用心臟病學[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4]張漢洪.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治療心神經官能癥73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