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素玲
河南省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內科,河南商丘 476100
在臨床內科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比較多發和常見,指局部心肌缺血性壞死,具有發病迅速、病情變化快、伴發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特點,及時在發病初期選擇有效的方法治療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猝死率,臨床護理是提高治療水平的關鍵環節[1-2]。本研究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在其治療全程實施針對性臨床護理,就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45~73歲,平均(63.3±2.5)歲,病程1.5~10年,平均(5.2±0.1)年,均符合WHO制定的診斷標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氣促和胸痛表現。
1.2.1 基礎護理 為降低心肌氧耗量,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1周。由護理人員協助行進食、大小便、洗漱等日常活動。第2周除低血壓的患者外,可指導患者在床上行四肢被動運動或輕微運動,對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預防。若病情在第3~5周呈穩定狀況,可漸離床走動,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決定運動的次數,行體力恢復。
1.2.2 心理護理 患者因發病急且突然,加之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易產生恐懼和瀕死感,進而情緒失落,焦慮不安[3]。臨床護理人員需主動和患者溝通,就疾病的相關知識、臨床治療的目的和預后向患者做簡單介紹,護理操作要輕柔,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做到關心和體貼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1.2.3 飲食護理 應給予多維生素、低鹽、清淡易消化、低脂、刺激性小、膽固醇低的半流質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過飽而使心臟負擔加重。禁煙酒,對頻繁嘔吐的患者可暫禁食,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可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進行控制,并控制體質超重者的總熱量,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需對鈉鹽的攝入進行限制。
1.2.4 疼痛護理 患者病發心肌梗死時常有劇烈的胸痛伴發,心肌梗死面積會因疼痛導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加而進一步擴大,臨床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胸痛持續時間、性質、部位進行密切觀察,若有異常立即報告醫生處理,并遵醫囑給予適當鎮痛劑進行緩解。
1.2.5 吸氧護理 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即使無肺部感染或左心衰竭等伴發疾病,也會有程度不等的低氧血癥伴發,可能因小氣道在細支氣管周圍發生水腫的情況下出現狹窄,使氣道阻力增加,降低了氣流量,減少局部換氣量。可采取在發病早期鼻塞給氧24~48 h,使患者疼痛、氣短、焦慮癥狀減輕,有肺部疾病、左心衰竭、休克的患者,可依據動脈血氣分壓結果處理。
1.2.6 大小便護理 患者在病發后第3天仍無排便者,需適當應用緩瀉劑給予,在有便意時應用石蠟油灌腸或開塞露塞入肛門,排便時勿屏氣用力,無并發癥者患者又在床上排便不習慣可在床邊椅子處排便,若有尿潴留的患者,可采用聽流水聲、按摩腹部等方法進行誘導,若均無效可行導尿處理。
1.2.7 心電監測 患者多在24 h內發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多見,行連續心電監測可較好發現,并立即報告醫生進行糾正,護理人員需對心律失常的各種圖形正確識別,使心電監測的質量得以保證,對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進行限制。同時,患者血壓的高低可對是否發生休克有提示作用,及時發現可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血壓和脈搏每15~30 min行1次測量,若患者血壓出現下降,口唇發紺、面色蒼白、出冷汗、煩躁不安、四肢厥冷,即可做出休克狀態的判斷,給予抗休克治療,可使病情盡快好轉。
1.2.8 溶栓治療的護理 患者在病發急性心肌梗死行榕栓治療時,需對溶栓治療的適應證、療效、給予方法及不良反應進行掌握,其中腦出血、皮膚黏膜出血、胃腸道出血是常見不良反應出血的表現,故在行溶栓治療時,需對患者瞳孔、神志、血壓的變化進行密切觀察,若有神志不清、煩躁不安、嘔血、咯血、血壓下降、皮膚黏膜出血、便血等情況,即立即報告醫生并行搶救準備。
本組60例患者,經全面針對性的護理和臨床治療,搶救成功59例,占98.3%,死亡1例,占1.7%。
在臨床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較為多發和常見,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其病理機制主要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和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狹窄,未充分建立側支循環,供血突然中斷或急劇減少,急性缺血達20~30 min,即可發病[4-5]。其搶救成功率除和操作醫師技能水平相關外,還取決于臨床全面整體的護理,應用監護儀對患者呼吸、血壓、心電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護,若有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及時給予糾正,每日對除顫器進行檢查,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不安情緒,營造一個舒心、整潔、安靜的治療和護理環境,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積極主動配合治療[6]。
總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中,采取包括心理護理、基礎護理、心電監護、疼痛護理、溶栓治療的護理、飲食護理等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
[1]黃桂傳,李平.綠色通道護理路徑在基層醫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應用進展 [J].廣西醫學,2010,32(6):79-80.
[2]楊霞芳,朱心智.心肌鈣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廣西醫學,2007,9(29):85.
[3]姚小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負性心理剖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6,19(6):35-37.
[4]李鳳琴.急性心肌梗死64例康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18):181-182.
[5]王青峰,吳瑋,屈莉.早期心肌梗死靜脈溶栓與再灌注心律失常探討[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6):706-707.
[6]張小燕.2例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心肌梗死的護理[J].廣州醫藥,2007,38(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