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淵,景文記,付宏亮,李雙保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臨床分為原發性與外傷性兩類,本研究所指的SAH是指原發性,約占腦血管病的15%左右。動脈瘤是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igitd subtr action arteriography,DSA)是目前診斷SAH病因最常用的方法,但仍有9%~20%的SAH病人經腦血管造影檢查找不到明確的病因[1]。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45例SAH首次DSA檢查陰性病人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分析病人的病因并做相應的處理。
1.1 一般資料 我科在2006年—2010年因SAH行DSA檢查為陰性的病人45例,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齡31歲~71歲,平均51歲。
1.2 臨床表現 45例均以突發頭痛起病,合并有頸痛8例,嘔吐30例,瞌睡15例,腦膜刺激征陽性37例。入院時Hunt-Hess分級:Ⅰ級9例,Ⅱ級21例,Ⅲ級15例。
1.3 輔助檢查 45例病人造影前均有頭顱CT檢查。其中3例頭顱CT檢查為陰性,但腰椎穿刺證實為SAH。15例出血局限在中腦周圍腳前池、環池、四疊體池,合并向鞍上池及外側裂擴展者15例,向縱裂擴展者5例,伴發腦內局限血腫7例,腦室少量血腫3例。所有病人均在1周內行DSA檢查。
2.1 復查結果 本組45例病人,2周至3月內15例再次行腦血管造影,發現動脈瘤3例,其中2例位于前交通動脈,1例位于右大腦中動脈M1分叉處。均為微動脈瘤。15例復查CTA均為陰性。8例行MRI檢查發現1例隱匿性腦血管畸形,7例因各種原因未復查。
2.2 隨訪 45例病人均獲得隨訪,時間3個月至3年。38例復查病人中2例前交通動脈瘤及1例右大腦中動脈動脈瘤行開顱手術夾閉治愈。1例隱匿性腦血管畸形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7例未復查病人中1例住院期間死亡,1例半年后再出血死亡,其余病人預后良好。
SAH病人通過DSA檢查,大部分可以確診,但仍有約15%病人首次造影結果為陰性。分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①中腦周圍非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②動脈瘤本身因素,微小動脈瘤或動脈瘤內血栓形成;③腦血管痙攣及腦內血腫壓迫致動脈瘤不顯影;④病人術前準備不充分,造影時病人躁動不合作致造影片清晰度不高,影響動脈瘤診斷,術中腦血管檢查不全面,術后閱片不徹底,均可造成動脈瘤遺漏。
PNSH約占所有SAH的10%,DSA復查約2/3為陰性[2]。根據Rinkel等[3]提出的PNSH影像學診斷標準:①出血位于中腦前方,可以向下一直延伸至延髓前;②出血可以向外延伸至外側裂,但不應到其外側;③出血可以向前延伸至前縱裂后部,但不能充滿前縱裂;④腦室內可以有少量沉積血腫;⑤腦實質內無出血。PNSH病人臨床癥狀輕,幾乎不發生再出血和腦血管痙攣,預后良好[4],大多可恢復正常。本組病例中按照Rinkel的標準有30例可歸于這種類型,臨床Hum-Hess分級均為Ⅰ級~Ⅱ級,其中10例病人復查DSA均為陰性,且無血管痙攣。全部病例均愈后良好未再復發。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已確診PNSH的病人除非出現二次出血或者當時有明顯的腦血管痙攣,否則不必復查DSA[5]。本組PNSH病人DSA的結果也基本支持這一結論。
對于非PNSH的病人,一定要復查DSA。本組復查發現的3例動脈瘤中,2例前交通動脈瘤病人頭顱CT片除了環池、腳向池出血外,鞍上池、前縱裂也有出血;1例大腦中動脈瘤則有外側裂出血且形成明顯血腫,故非PNSH病人復查DSA是必要的。
對于復查的時間一般選擇在2周左右。這個時期腦血管痙攣的程度已經減輕或痙攣已消失。動脈瘤內血栓已溶解,復查陽性率較高。復查時做3D-DSA。本組復查發現的3例動脈瘤均為微小動脈瘤,直徑在2 mm~3 mm。3D-DSA立體感好、敏感性高、準確性強,是目前公認的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全標準,尤其對于微小動脈瘤,可提高檢出率。
本組8例行頭顱MRI檢查發現1例隱匿性腦血管畸形。隱匿性腦血管畸形發病年齡在30歲~40歲,半數左右有癲癇,以腦出血或SAH發病,可多次發病。MRI是目前診斷隱匿性腦血管畸形最敏感和特異的方法。能分辨隱匿性腦血管病灶內不同時期的出血,可作為DSA檢查SAH陰性病人少見病因的補充檢查。本組15例行CTA檢查均未發現動脈瘤,Karamessini等[6]認為CTA對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靈敏度較高,二次復查陽性的SAH病人以微小動脈瘤居多,所以對于懷疑動脈瘤性出血的SAH病人,復查時仍行DSA檢查。當然隨著無創影像技術的發展,尤其是3D-CTA的出現,可清晰地展現顱內動脈瘤的三維立體形像,靈敏度會越來越高,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病人選擇這一技術。
至于SAH病人DSA陰性的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病人術前準備不充分,SAH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煩躁等表現,若不及時處理,術中病人不完全配合,出現頭部及肢體移動會影響圖像采集[7]。因此術前充分鎮靜,降低過高的顱壓是必需的,必要時全麻。②術中腦血管造影不全面。全腦DSA應提倡行4血管至6血管檢造影,在雙側頸內和椎動脈造影未發現異常時,應行頸外動脈或高頸段脊髓血管造影。③術后閱片不徹底。以上因素可造成遺漏,本組病例中,復查DSA時發現的1例大腦中動脈M1段分叉部微動脈瘤,重新閱讀前片可隱約看見此動脈瘤與大腦中動脈分支相重疊。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0.
[2]Van Gign J,Van Dongen J,Vermenlen M,etal.Perimesencephalic hemorrhage:A nonanurysmal and benign form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logy,1985,35(4):493-497.
[3]Rinkel GJ,Wijdics EF,Vermeulen M,etal.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CT and MR patterns that differ from aneurismal rupture[J].Am J Neuroradiology,1991,12:829-834.
[4]Hdan F,Tuna M,Erman T,etal.Prognosis and prognostic actors in 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hemorrhage:A follow-up study in 29 patiens[J].Surg Neurol,2002,57(3):160-165.
[5]周志中,趙振偉,高國棟,等.不明原因的蛛網膜下腔出血重復腦血管造影的評價[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3,16(3):102-104.
[6]Karanmessini MT,Kagadis GC,Petsas T,etal.CT angiography with three-dimensional technique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intraarterial DSA and the surgical findings[J].Eur J Radiol,2004,49(3):212-223.
[7]喻忠,陳光強,龔建平,等.顱內動脈血管造影的假陽性分析(附16例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8):72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