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振騠,毛朝旭,任曉軍,權愛珍
高血壓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控制血壓可有效地降低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1]。我國基層的一些地區,許多高血壓患者在降壓治療的同時合并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期望能達到減少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目的。高血壓患者在有效降壓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再聯合使用活血化瘀藥物的科學性如何?是否真正能夠達到減少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目的,尚存疑問。本文通過調查1088例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近3年活血化瘀藥物使用情況,以及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了解單純降壓治療與聯合治療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1 研究對象 本文1088例高血壓患者來自太原市2個社區醫療服務站的登記管理資料。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1008例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具體方法為:依據社區醫療服務站管理登記高血壓患者資料確立研究人群,于2010年7月—2011年2月由社區醫療服務站醫師和太原市中心醫院心內科醫師入戶調查,填寫統一的調查表格。調查的內容包括:①患者使用的降壓藥物名稱、劑量、使用方法以及血壓控制情況;②近3年來是否長期口服活血化瘀藥或于每年秋冬或冬春季節交替時定期靜脈輸注活血化瘀藥物,如復方丹參制劑、三七類制劑、銀杏葉類制劑以及曲克蘆丁制劑等;③詢問3年來是否合并冠心病、腦卒中、糖尿??;④血壓控制情況:囑患者休息5 min~10 min,避免吸煙、飲茶、飲酒,使用經過校準的水銀柱式血壓計測量患者坐位血壓。依據其是否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將1088例患者分為兩組,單純降壓藥治療組(單純治療組)662例,合并活血化瘀藥物治療組(聯合治療組)426例。
1.3 血壓達標標準 ①年齡<60歲,無心腦血管合并癥的患者,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②年齡>60歲,無心腦血管合并癥的患者,收縮壓<150 mm Hg;③合并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的患者,不論年齡如何,血壓<130/80 mm Hg。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與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基線資料 單純治療組662例,男378例,女284例,年齡46歲~78歲(62歲±11歲),主要使用的降壓藥物有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單用或聯合使用。聯合治療組426例,男244例,女182例,年齡49歲~81歲(61歲±10歲),使用的主要降壓藥物同前,合并使用的活血化瘀藥有復方丹參制劑、三七類制劑、銀杏葉類制劑、曲克蘆丁制劑等。其中聯合口服藥物者256例(60.09%),規律靜脈用藥者94例(22.07%),不規律靜脈用藥者76例(17.84%)。
2.2 兩組患者血壓控制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血壓水平及達標率比較
2.3 兩組心腦血管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心腦血管并發癥及比較 例(%)
高血壓是引起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疾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1],治療高血壓的最終目的是減少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2,3]。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收縮壓下降10 mm Hg~20 mm Hg或舒張壓下降5 mm Hg~6 mm Hg,3年~5年內腦卒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與冠心病事件分別減少38%、20%與16%。對于高血壓患者,將血壓控制正常,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4,5]。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的主要手段包括合理使用降壓藥物,改善生活行為如減肥、減少鈉鹽攝入、戒煙等。但是,目前有許多群眾甚至少數醫生認為,高血壓患者聯合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有助于降低心腦血管的并發癥。也有一些研究認為,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予以活血化瘀法治療高血壓病較單純的辨證論治在降低血壓、改善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等方面更有優勢[6],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藥對高血壓腦卒中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7]。
本文通過對單純使用降壓藥治療與合并使用活血化瘀藥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及心腦血管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探討兩種療法的臨床價值。研究發現,單純治療組血壓達標率50.76%,聯合治療組血壓達標率為51.88%,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及血壓達標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兩組的血壓達標率均高于胡大一等的多中心研究結果30.6%[1],也高于1991年和2002年我國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結果[8,9]。該結果可能與研究人群不同有關,本組所選社區為城市中心社區,患者的文化水平較高,醫療條件也較好,使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升高。單純治療組及聯合治療組腦卒中的發生率分別為19.79%與20.19%,兩組患者心腦血管合并癥及糖尿病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聯合用藥無受益。通過本次大規模的臨床調查,結合國內外一些研究情況,筆者認為,高血壓患者在血壓得到良好控制的基礎上聯用活血化瘀藥物,并不能降低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這種治療缺乏科學依據,療效也不肯定,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是對衛生資源的浪費。
由于本研究所選患者并非隨機抽取,且為回顧性研究,依患者是否合并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分組觀察近3年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時間較短,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擴大樣本,延長觀察時間,以獲得更有說服力的臨床結果。
[1]胡大一,劉力生,余金明,等.中國門診高血壓患者治療現狀登記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230-238.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060-1064.
[3]劉國仗,馬文君,王兵.高血壓藥物治療的現狀和展望[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57-158.
[4]Frazier CG,Shah SH,Armstrong PW,etal.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varies by sex:Observations from the sibrafiban versus aspirin to yield maximum protection from ischemic heart events postacute cocoNary syndromes(SYMPHONY)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Am Heart J,2005,150:1260-1267.
[5]Nathan DW,Gaurav T,Stanley SF,etal.Preventing heart disease by controlling hypertension:Imract of hypertensive subtype,stage,age and sex[J].Am Heart J,2003,145:888-895.
[6]余達明.淺述活血化瘀法治療高血壓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0:48-50.
[7]黃穎.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藥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0,7:279-281.
[8]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協作組.中國高血壓的患病率、知曉率及治療和控制狀況:1991年抽樣調查結果[J].中華高血壓雜志,1995,3:14-18.
[9]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87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