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衍德
(本文系根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巡視員曾衍德在2012年中國柑桔學會年會上的發言錄音整理。)
柑桔正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課題,農村經濟的重要亮點。自2012年農業部實施全國柑桔優勢區域規劃以來,我國柑桔產業迅猛發展,柑桔面積由2002年的2 100萬畝 (140萬hm2)增加到2011 年的 3 317 萬畝(221.13 萬 hm2),產量由1 190萬t增加到2 645萬t,增加了120%。這些成績的取得,加速了柑桔產業優勢的形成。
一是種植區域更加集中,現在已經形成了“兩橫、兩縱、五點”的柑桔優勢產業布局。“兩橫”即長江上中游和“贛南—湘南—桂北”柑桔產業帶,“兩縱”即“浙南—閩西—粵東”和“粵西—湘西”柑桔產業帶;“五點”即南豐蜜桔、閩南晚熟柑桔、云南特早熟柑桔、丹江庫區北緣柑桔和檸檬基地等5個特色產業基地。目前,優勢產區的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福建、湖北、江西、浙江和重慶等9個產區的柑桔產量占全國柑桔產量的90%以上。
二是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甜橙的栽培比重由2002年的20%提高到2011年的30%以上,寬皮柑桔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73%下降到2011年的60%。
三是熟期結構進一步合理。柑桔產品上市期由過去的3個月延長到現在的8個月,每年11—12月集中成熟的柑桔比例由2002年的95%下降到現在的45%左右。
四是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目前,柑桔商品化處理率達到20%以上,貯藏能力占柑桔產量的13%。橙汁加工蓬勃發展,涌現了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比如重慶三峽建設集團、江西贛南果業、北京匯源集團等。重慶市的柑桔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這幾年,重慶市通過實施重慶柑桔產業發展規劃和重慶三峽庫區晚熟柑桔發展規劃,以利用三峽庫區無凍害、無疫病的優勢,調整優化結構,突出抓好晚熟品種,大力發展晚熟優勢柑桔和配套橙汁產業,實現了“三季有鮮果,八個月有加工”,柑桔優勢區域明顯,致富帶動作用非常明顯。
當前,我國柑桔產業正在由單純的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過渡,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制約因素。柑桔園規模比較小,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差,果農文化素質偏低,重品種輕栽培、管理粗放,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商品化處理率不高,有些設施需要改善,局部性滯銷時有發生,產業化和信息化水平低。這些問題,我們要引起高度重視,逐步加以改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依靠科技進步,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改善品質,提高單產,努力使我國柑桔產業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爭取到2015年,全國柑桔總面積穩定在3 000萬畝(200萬hm2)左右,規模上市期延長到8個月以上,早熟、晚熟品種種植面積比重提高到50%以上,柑桔鮮果出口量達到140萬t以上,國產橙汁在國內市場占有的比重提高到50%。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大力深入實施柑桔優勢區域規劃。在“兩橫兩縱五點”優勢帶重點打造集約化、專業化柑桔生產區域,提升柑桔產業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在布局結構上,要淘汰不適宜區、次適宜區,擴大最適宜區,實施高度集約化種植。在品種結構上,改變以寬皮柑桔為主的局面,大力發展甜橙、檸檬以及其他特色產品。在熟期結構上,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
第二,要大力推進柑桔標準化生產。通過標準園創建活動,大力推進柑桔標準化生產,加快推廣柑桔自然生草栽培、大枝修剪、葉片營養診斷施肥、節水滴灌等標準化技術,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切實把標準化生產落實到柑桔生產實處。要堅定質量管理之路,完善統一生產管理和生產改革之路,特別是對30%的老柑桔園要加快改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果品質量。
第三,大力推進柑桔規模化種植。加強規劃和資本引導,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組織帶路,使柑桔生產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轉變為規模化生產,提高柑桔生產效益和組織化程度。
第四,大力提升柑桔產業化水平。鞏固發展柑桔罐頭加工,保持新的優勢;大力發展柑桔加工業,提高國產橙汁的市場占有率;加強柑桔商品化處理能力和保鮮水平,在集中產區大力推行柑桔洗果、打蠟、包裝等商品化處理,有條件的地區要強化留樹貯藏、氣調冷藏等保鮮措施,提高產品競爭力,提高柑桔產品的質量和檔次。
第五,大力創建柑桔品牌。要注重品牌的培育,在柑桔優勢產區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擴大影響,帶動市場。因地制宜,篩選有優勢、有特色的產品,集中開發,整合培育品牌,如“重慶晚熟柑桔”、“贛南臍橙”等。今后,我們要加大品牌推薦宣傳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提高品牌柑桔產品的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