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國務院以國發〔2012〕4號文件形式印發了《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布的首部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標志著黨中央、國務院在“三化同步”中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標志著發展現代農業從理念要求變成了實際舉措;標志著現代農業發展在國家政策的頂層設計上有了總體部署安排;標志著今后5~10年現代農業發展有了綱領性文件。“十二五”將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鞏固農業基礎、實現農業現代化,一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規劃》提出了現代農業發展要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主攻方向,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五個支撐;堅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堅持政府支持、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堅持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梯次推進。
《規劃》確定,到2015年,我國現代農業建設要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更趨完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東部沿海、大城市郊區和大型墾區等條件較好區域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優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現代農業新格局,主要農產品優勢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規劃》明確提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八項重點任務,一是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三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四是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水平;六是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七是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八是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按照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梯次推進的思路,《規劃》將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劃分為重點推進、率先實現和穩步發展三類區域,分別就每個區域的范圍、特點、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進行了概述;針對現代農業發展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棉油糖生產基地建設、新一輪“菜籃子”建設、現代種業和漁政漁港建設、動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鄉鎮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村沼氣、草原保護與建設和新型農村人才培養等14項重大工程;提出了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強化農業法制保障、加強組織領導等六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強化多雙邊和區域農業磋商談判和貿易促進,做好涉農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工作。《規劃》要求進一步強化貿易促進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損害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準入制度,運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相關措施,靈活有效調控農產品進出口,積極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支持行業協會為企業維護合法權益。
根據規劃,水果作為我國菜藍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將繼續推進《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的實施,以建設區域優勢水果產業帶為重點,推動水果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加工轉化率,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制約,提高現代化生產水平;將進一步擴大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規模,推動蘋果、柑桔等優勢園藝產品生產,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大型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引導建設優質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在穩定城市副食品供應保障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農業的生態涵養、觀光休閑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