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蘭 王君萍
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廣東羅定 527200
狂犬病61例臨床分析
周 蘭 王君萍
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廣東羅定 527200
目的 提高廣大群眾對狂犬病的認識和重視,初步探討當前防控對策。 方法 對本院2004~2009年住院的61例狂犬病患者進行臨床分析。 結果狂犬病患者的死亡率為100%,發病分布以農村為主,15歲以下和50歲以上人群發病較多,占73.75%。絕大多數患者未進行傷口處理以及狂犬疫苗接種。 結論 缺乏對狂犬病防治知識的了解,受到犬類咬傷以及抓傷后未及時進行傷口處理及注射狂犬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是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對狂犬病防治知識的普及尤為重要,應加大宣傳力度,以農村地區為重點進行防治。
狂犬病;狂犬疫苗;免疫球蛋白;預防
狂犬病(俗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為主的急性人獸共患的傳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獸以咬傷、抓傷方式經破損的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1]。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恐懼不安、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最后因呼吸和循環衰竭死亡。一旦發病,死亡率高達100%,因此預防對于該病來說就顯得十分重要,為了提高臨床工作者對該病的認識和重視,本文筆者對2004~2009年期間本院61例住院的狂犬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住院的狂犬病患者共61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為1.77∶1,年齡1.5~82歲。平均 39歲,其中,1.5~14 歲 19 例(31.15%);15~49歲16例(26.23%);50歲以上26例(42.62%)。發病以兒童和老人居多(73.75%)。患者來源:農村58例,城鎮3例。致傷動物:犬54例,貓3例,蝙蝠1例,另有3例(為兒童)無犬類咬傷及抓傷史,但家中養有犬,家人訴有小孩大便后讓犬舔肛門的習慣。動物致傷的部位:下肢37例(60.66%),上肢21例(34.43%),軀干 3 例(4.92%),頭面頸 5 例(8.20%),腸黏膜 3例(4.92%),多部位5例(8.19%),暴露部位以四肢為主。
病例潛伏期最短10 d,最長12年,主要在3個月~1年內發病(48例,78.69%)。病程0~7 d,平均3.1 d。臨床癥狀:煩躁 59例 (96.72%),恐水 56例 (91.80%),怕風 56例(91.80%),畏光39例(63.93%),傷口周圍有蟻走感、麻痹及疼痛32例(52.46%),發熱、頭痛及雙下肢無力1例(1.64%),胸悶及氣促1例(1.64%)。
61 例中,40例 (65.57%)傷口未處理,自愈;10例(16.39%)自行處理傷口;11例到醫療機構處理傷口(其中有5例到村衛生站,6例到鎮衛生院 ,占18.03%)。6例注射狂犬疫苗 (其中有4例注射3針疫苗,有2例注射4針疫苗,占9.84%),無一例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以對癥治療為主,加強監護。(1)給予單人單間隔離,病房內保持安靜,避免水、風、聲及光線對患者的刺激,狂躁患者予以制動。(2)給予水溶性維生素、能量合劑及轉化糖等靜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酸堿平衡。(3)狂躁患者給予地西泮鎮靜。(4)有呼吸困難給予吸氧。(5)出現腦水腫時給予甘露醇脫水。其中有23例患者家屬拒絕補液。
本文61例患者中,住院時間最長7 d后死亡,最短1 h內死亡,余59例均在入院后3~4 d內死亡。患者死亡率為100%。
狂犬病是我國法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該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獸以咬傷方式傳給人,也可由帶病毒犬的唾液經各種傷口和抓傷、舔傷黏膜皮膚入侵,少數可在宰殺病犬的過程中被感染。有報道角膜移植也可傳染狂犬病。狂犬病是迄今為止人類唯一死亡率高達100%的急性傳染病,至目前為止,狂犬病只能預防,不能治療,狂犬病一旦發病,就意味著死亡。因此,及時、正確地進行傷口處理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減少狂犬病發生的關鍵[2]。本文61例住院患者中農村患者占絕大多數,以農民、散居兒童及學生為主,與農村養犬多,犬傷人事件多在農村發生有關。農村有養犬看家的習慣,并多數呈放養狀態,農民、散居兒童及學生外出活動較多,兒童及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喜歡與犬嬉戲,增加了致傷的概率,此外,自我保護意識差,容易被犬咬傷。61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齡組均有發病,以15歲以下的兒童和50歲以上人群發病較多(占73.75%),有11例到醫療機構處理傷口(占18.03%),僅有6例注射狂犬疫苗(占9.84%),而且均未完成全程注射,無一例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絕大多數患者在被動物咬傷或抓傷后沒有及時進行傷口處理和注射狂犬疫苗,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1)缺乏狂犬病防治知識,對狂犬病的危害認識不足以及對暴露后的預防缺乏了解。另外部分基層醫生不了解狂犬病傷口處理的正確程序。(2)部分患者是被家養的“健康”動物所傷,暴露后存在僥幸心理,忽視了狂犬病所引發的危害性,未認識到使用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的必要性。(3)由于狂犬病疫苗價格較昂貴,對于經濟條件普遍落后的農村地區居民來說,這種預防處置費用無疑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使得很多群眾暴露后放棄注射。
在被犬咬傷后,傷口的處理是預防狂犬病的關鍵,正確的傷口處理至關重要,要充分沖洗、暴露、徹底消毒,且處理愈早愈好。傷口處理包括徹底沖洗和消毒處理。狂犬病暴露者的傷口要立即擠壓排出帶毒液的污血或用火罐拔毒,但絕不能用嘴去吸傷口處的污血,然后盡快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潔爾滅徹底清洗所有傷口和搔傷處,再用清水反復沖洗至少30 min,最后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如創傷深廣、嚴重或發生在頭、面、手、頸等處,皮試陰性后可在創傷處做高效免疫血清浸潤注射。如傷口情況允許,應當盡量避免縫合。也可酌情應用抗生素及破傷風抗毒素[3]。被犬咬后盡快注射狂犬病疫苗,越早開始效果越好(高質量的狂犬病疫苗可以在14 d以后產生足夠的抗體,45 d左右抗體水平才能達到高峰,才能有效的防止發病,抗體產生時間越早感染危險性越小)。
普及防范知識,對狂犬病的危害程度、發生原因、防治措施及傷口處理方法等內容進行廣泛宣傳,使廣大群眾充分了解其重要性。一旦被犬類所傷,必須盡早到醫院或防疫部門進行傷口處理和疫苗、免疫球蛋白的規范注射。尤其應對學校及幼兒園的小朋友開展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狂犬病的常識,在被犬類抓傷、咬傷后能及時告訴家長得到及時處理。預防狂犬病,首先要做好宣傳工作,狂犬病多發生在農村地區,防治狂犬病的掛圖,宣傳冊等宣傳工具也很難覆蓋到廣大農村地區的每一個角落。應動員電視和廣播這些大眾媒體以公益廣告的形式進行宣傳;其次要規范犬只的管理,對流浪犬實施捕殺,逐步改變傳統觀念,對犬只實施圈養并采取強制免疫,讓人類狂犬病的發生從源頭上得到遏制。同時還要培訓和提高基層醫生處理犬類咬傷的實際技術,并讓基層醫生能夠很方便地得到狂犬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并建議將狂犬疫苗列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范圍內,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犬傷后主動就醫的積極性,從而降低狂犬病的發病率[4]。
[1]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9-111.
[2]宋森,唐青,許真,等.中國2005年狂犬病流行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11):95-69.
[3]衛生部.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S].2009.
[4]劉曉青,周炳華,丁晟,等.江西省狂犬病流行相關因素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9):114-115.
R51
B
1674-4721(2012)06(a)-0175-02
2012-4-16 本文編輯: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