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芳
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是國家法律嚴格監控的藥品[1],根據《處方管理辦法》規定,門診患者癌癥疼痛患者和中、重度疼痛患者需長期使用麻醉藥品相應的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建立相應的病歷。病歷由醫療機構保管。為了更合理地配合臨床用藥,對我院留存的2010~2011年所有門診病歷進行分析統計,為臨床合理使用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提供依據。
以2010~2011年醫院留存的所有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門診病歷為研究對象,分析基本信息、病史、藥品名稱、規格、用法用量等數據,評價其質量。
2.1 整體情況 我院2010~2011年共有留存病歷211份,其中癌痛病歷187份,患者平均67歲,所患疾病前三位分別是肺癌、胰腺癌、胃癌。其中173份門診病歷記錄清楚,書寫規范,能詳細了解一個患者的病程及用藥歷史,達到了麻醉藥品管理的需求。小兒多動癥病歷共24份,平均年齡9.4歲,哌甲酯的用法用量也符合相關規定。
2.2 主要問題通過本次門診病歷的調查,發現了目前存在的不少問題與缺陷,給醫療安全和麻醉藥品、一類精神藥品管理帶來隱患,應當引起重視。
2.2.1 門診病歷的完整性 有些門診醫生對病歷的書寫比較簡單,有的項目未填或明顯填寫錯誤,如年齡、詳細地址、診斷、病史等。本次調查發現此類病歷共14份,給醫療安全帶來隱患[3]。
2.2.2 用藥紀錄的完整性 門診醫生對麻醉藥的管理重視不夠,書寫病歷有的字跡潦草,難以辨認;有的記錄簡單,如患者已多次使用麻醉藥品,時間超過三個月,再來配藥時只在病歷上書寫"家屬代配藥",對現病史、患者狀況一字未寫;有的對使用藥品的記錄模糊,如只在病歷上書寫“嗎啡緩釋片30 mg bid”,沒有寫一次配藥數量,病歷上無法知道用量,對下一次的取藥時間就沒有限制,存在監管漏洞。
2.2.3 癌痛三階梯治療的規范性廣泛性 腫瘤已成為城市人口第三死亡原因,腫瘤的發病率居高不下[4],我院統計資料顯示,二年時間只有近200個晚期癌痛患者進行了門診止痛治療,只占年門診量的0.025%,且37.6%的患者只取過一次藥。可見晚期癌痛患者的止痛治療遠遠沒有普及。可見如何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生存質量任重而道遠。
2.2.4 麻醉藥品的使用分析 嗎啡緩釋片與芬太尼貼為晚期癌癥止痛的主要用藥,占近80%。嗎啡緩釋片是一種鎮痛控釋制劑,具有成癮性低、止痛效果好、鎮痛作用平穩、長效等優點。芬太尼貼使用方便,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患者依從性好,對慢性持續疼痛的止痛療效明顯優于急性疼痛。嗎啡緩釋片和芬太尼貼日均費用在30~70元,超過其他傳統的止痛劑。本次調查發現一例使用哌替啶針作為癌痛用藥,共3支。哌替啶作用時間短,易成癮,且易蓄積中毒,不推薦用于癌癥患者的長期治療。其他傳統的麻醉藥如阿桔片、布桂嗪、可待因等用量平穩,雖然其療效不如嗎啡緩釋片及芬太尼貼,但其價格相對便宜,所以臨床也有使用。
2.2.5 多余藥品處理 《醫療機構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管理規定》第三十條規定: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時,醫療機構應當要求患者將剩余的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無償交回醫療機構,由醫療機構按照規定銷毀處理。此條規定具體執行困難,主要是患者家屬將多余藥品無償交回醫療機構的執行困難,我院執行新制度以來從未發生過多余麻醉藥品收回,這些藥品的流向是存在很大的變數,如果有不法之徒進行販買造成的后果無法挽回。
[1]孫燕,顧慰萍.癌癥三階梯止痛指導原則.第2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70.
[2]侯慶源,劉建榮,王際傳.加強麻醉藥品使用流程管理的體會.中國藥房2008,25(19):1962-1963.
[3]劉志民,周偉華,連智,等.中國癌癥疼痛痛現狀調查.中國疼痛學雜志,2006,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