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陰道鏡檢查是早期診斷宮頸癌的一種輔助方法,通過陰道鏡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宮頸癌,并能準確的確定病變的部位。陰道鏡的特點是可將鏡下組織放大10~40倍,通過它能觀察到組織表面的細微變化,可發現異形上皮和不典型的血管改變,確定病變的性質、涉及范圍、侵犯程度,選擇典型的病變組織取活檢,確定是否與癌癥有關,增加疾病診斷的正確性,為進一步明確診斷提供第一手資料。
1.1 一般資料 自1925年德國人Hinselmann首先發明和使用陰道鏡觀察宮頸表面上皮以來,已經有近90年歷史。我國也在40多年前開始使用陰道鏡觀察宮頸表面的異常改變,當時使用的范圍并不廣泛,后來許多醫院都相繼擴展了臨床使用和研究工作。現把我院近3年在門診檢查的400名患者的情況報告如下,患者的來源主要是:a陰道細胞學涂片巴氏Ⅲ級以上者;b肉眼發現宮頸糜爛伴接觸性出血者;c大部分早期宮頸癌,少數宮頸癌放療后的患者;d個別宮頸尖銳濕疣及電熨術后的患者;e一部分自動要求檢查者。其中正常陰道鏡所見212例,占53.0%;異常陰道鏡所見105例,占26.2%;不滿意陰道鏡所見13例,占3.2%;各種陰道鏡所見70例,占17.6%。
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宮頸后,用陰道窺器將陰道充分擴張,使宮頸清楚的暴露在視野內,然后輕輕擦去宮頸分泌物,用調整好焦距的陰道鏡觀察子宮頸。調整好物鏡的距離,一般以距宮頸15 cm,距外陰5 cm為宜,首先用低倍放大鏡觀察子宮頸的全貌,然后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子宮頸的細微變化。若要更清晰地看黏膜和血管的細微改變可加綠色濾光片,若要觀察子宮頸上皮的改變,可將3%醋酸水溶液涂于子宮頸,使柱狀上皮膨脹,呈大小較一致的葡萄簇狀,與鱗狀上皮區別,再以復方碘溶液涂于子宮頸表面來確定病變的范圍。
2.1 矚患者術前24 h內不做婦科檢查,術前2~3 d禁止性生活。并遵醫囑做好各項生化常規檢查和彩色超聲波檢查。
2.2 做好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經過反復檢查,已經非常擔心自己所患疾病是什么癌癥,又缺乏對陰道鏡的了解,害怕疼痛,為此產生了緊張和恐懼的心理變化,所以應根據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職業、年齡,有針對的做好解釋工作,并從生理角度告知患者宮頸神經是由內臟神經支配的,對牽拉、痙攣等刺激很敏感,對切割等刺激不敏感,所以做此項檢查不會太疼痛,使其解除緊張情緒,主動的配合檢查。
2.3 矚患者排空膀胱,然后擺好手術體位,取膀胱截石位,臀下墊無菌檢查墊,創造一個無菌環境,并保持檢查床不被分泌物及血液所污染,患者兩手放于胸前,保持呼吸均勻,勿憋氣。
2.4 術者應確保無菌操作,檢查開始前術者應洗手,然后戴好無菌手套,各項操作不能跨越無菌區,只能在無菌區內進行,涉及非無菌區的器械,應另配專職人員進行操作,避免術者接觸非無菌區,保持無菌環境,避免因操作不當或無菌操作不嚴格而引起感染。由于子宮頸血管比較多,切血流豐富,所以在手術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出血量和生命體征的變化,防止意外的發生,確保手術順利。術中取的標本應裝入專門的、盛有10%甲醛溶液的標本瓶中,寫清患者姓名及取材部位,送病理科進行檢查。
2.5 手術完畢在宮腔內填帶尾紗布壓迫止血,矚患者24 h后可自行取出帶尾紗布,并告知術后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屬正常現象,如果多于平時月經量,應馬上來院復診。術后2周內禁止性生活及盆浴。術后1周來院復診,并取回病理報告。
陰道鏡的使用在臨床上越來越普遍,一般認為診斷的準確性較高,即可確定宮頸病變的分布和擴展的范圍,又能排除正常病變,不會漏掉任何惡性病變,此外還可利用研究癌瘤的發生、發展,也能觀察放療的效果如何。陰道鏡檢查的指征一般認為:①巴氏涂片異常;②嚴重的宮頸糜爛、接觸出血、紅區、白斑;③宮頸良性病變治療前;④健康體檢的老年婦女;⑤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有否宮頸轉移;⑥外陰陰道疾患。診斷依據包括:①血管形態、排列;②毛細血管間距離;③上皮形態輪廓;④顏色和透明度;⑤病變和周圍組織的關系。宮頸細胞學檢查對于早期宮頸癌及癌前病變起重要作用,按巴氏五級分類法,由于取出技術、檢查者的經驗、炎癥干擾、制片技術等因素的干擾,可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1],陰道鏡檢查可直觀的方法認證炎性改變和非炎性改變,侵蝕性改變和非侵蝕性改變,減少假陽性的產生;同樣對細胞學檢查報告陰性而臨床可疑的患者,可在陰道鏡下涂以3%醋酸水溶液或加綠色濾光片來檢查上皮和終末血管網的變化,在關鍵部位取活檢,可提高宮頸癌檢出率。同時血管的形態隨病變的性質而異,證明陰道鏡下所見血管形態對宮頸癌診斷的意義[2],如果將細胞學與陰道鏡聯合應用將明顯提高診斷的準確度。但操作者要有一定的經驗和準確度,以免造成誤診,因為病理診斷宮頸上皮的變換是由正常、良性、間變進向惡性的規律,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通過宮腔鏡、細胞學、病理學的聯合應用,更能及早的發現和診斷各型宮頸癌,挽救患者的生命于未然。
[1]林巧稚.婦科腫瘤.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21-35.
[2]王玉清.宮頸癌血管鑄型的掃描電鏡觀察.中華婦產科雜志,1982,1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