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靜
靜脈穿刺術是護士最基本的一項護理操作。我科在臨床工作對患者的滿意調查表中顯示,患者對最滿意護士的理由95%以上是:扎針不痛。
扎針不痛就是無痛性靜脈穿刺。由于穿刺時要刺破皮膚和血管,故穿刺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謂“無痛性”穿刺并非一點也不痛,而是盡量減輕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應措施。
1.1 一般資料 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靜脈穿刺1780例,其中男980例,平均年齡62.5歲;女800例,平均年齡61.2歲。
1.2 方法
1.2.1 材料 選用江蘇蘇云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使用輸液器,所配靜脈針規格為中紫色單翼0.55×18(RW LB)。
1.2.2 傳統靜脈穿刺法 在穿刺點上方10~15 cm處扎止血帶,常規消毒皮膚8 cm×15 cm待干后囑患者握拳,排氣,以一手拇指繃緊靜脈下端皮膚,使其固定,一手持針柄與皮膚成15°~30°角自靜脈上方或側方刺入皮下,再沿靜脈走向滑行刺入靜脈,見回血,可再順靜脈進針少許。松開止血帶,囑患者松拳,固定針頭。
1.2.3 無痛靜脈穿刺法 在比較固定的靜脈行穿刺,止血帶部位可離穿刺點>6 cm,而對于手背靠近手指部位的靜脈行穿刺時可以把止血帶扎在腕關節處,離穿刺點4 cm即可。常規消毒注射部位皮膚,右手拇食指捏住針柄,進針時針柄與皮膚成35°~50°,平均42.5°(視血管粗細及充盈度而定)刺破皮膚上層血管壁后快速平行進針,見回血后再進針少許,囑患者松拳,松開止血帶,然后按常規固定好針柄。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疼痛感覺率比較。實驗組916例,感覺微痛者20例,占2.18%;對照組864例,感覺疼痛者256例,占 29.6%。χ2值 =317.2,P <0.01。
無痛性穿刺并非一點也不痛,而是盡量減輕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應措施。如果患者過分緊張會致血管痙攣,穿刺時容易失敗或產生的疼痛感覺比實際程度要深些。因此,靜脈穿刺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讓患者身心放松,使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然后向患者講明進針時應如何配合的問題,與患者多交談,分散其注意力,在其思想放松后迅速進針。
3.1 進針角度大 常見靜脈穿刺方法是針頭斜面刺入皮下后,在皮下先潛行一段距離,然后再進入血管內,針頭在皮下潛行時造成對皮下組織的切割,故感疼痛明顯。在臨床操作中,靜脈穿刺實際上共有兩個針眼,一個是皮膚的針眼,一個是穿破血管壁的針眼。我們用幾何學中的垂直距離小于斜面距離的原理,也就是縮短兩個針眼之間的距離,距離縮短了,按同樣的進針速度的話,針尖穿過兩個眼的時間差就減小了,那么患者疼痛感覺的分辨率就降低了,從而減輕了疼痛。
3.2 速度快 靜脈穿刺手法、進針角度及深度決定了靜脈穿刺速度,因傳統靜脈穿刺術進針手法欠得力,進針角度小、深度大,故進針速度慢、穿刺時間長,為3 s。而無痛靜脈穿刺術手法科學,最佳進針角度和深度創造了快速穿刺條件,整個穿刺時間為0.5 s。進針速度越慢,穿刺時間越長,患者對靜脈輸液的負性心理反應越大,越加重痛苦。相反,進針速度越快,穿刺時間越短,患者注意力還未來得及集中到穿刺點上時,穿刺術已實施完畢,患者不但無負性心理產生,還產生敬佩、感激心理,護士打針如此穩、準、迅速,他們發自肺腑的感激,積極的心理狀態可提高痛閾,甚至掩蓋了微小的痛苦。兩種穿刺速度可增加或減輕甚至消除痛苦。所以,改進后的靜脈穿刺術可稱為無痛靜脈穿刺術。
3.3 靜脈部位的選擇和準備 橈骨莖突、尺骨莖突及第3掌骨頭所形成的三角區域內,神經分布稀疏,神經與靜脈呈交叉關系,為乏神經區,靜脈穿刺疼痛分值明顯低于其他區域,可作為手背靜脈穿刺時首選部位[1]。也有人將手背靜脈從橈側至尺側依次分為A、B、C靜脈組,發現C靜脈組穿刺時疼痛最輕,而A靜脈組穿刺時疼痛最明顯,這可能與神經分布、皮膚松弛及張力大小有關。對血管條件較差者可將手背均勻涂擦1%硝酸甘油[2],再用濕熱小毛巾置于準備輸液部位約3 min。也可在扎好止血帶后,用拇指沿靜脈推壓血流使其充盈,用力要適當,不可用手拍,直到自己認為能穿刺成功為止。
3.4 體會 對于一位臨床護士來講,靜脈穿刺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我們因為在臨床工作中采用了“無痛”穿刺法,取得了多數住院患者的滿意與認可,同時也為我們與患者之間搭建無阻礙溝通橋梁,為科室贏得了榮譽。
[1]楊朝鮮,周玲,鄒樹芳,等.手背淺靜脈和皮神經位置關系的局部解剖.護理研究,2003,17(11):1251-1252.
[2]張志梅.在淺靜脈穿刺中應用硝酸甘油的臨床效果.中國醫藥指南,2010,8(36):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