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珍
1.1 表面抗原(HBsAg)HBsAg存在于Dane顆粒的外殼部分和小球形顆粒中,有一種共同的抗原決定簇a和兩對亞型決定簇d/y和 r/w,組成 adr、adw、ayw、ayr四種不同的亞型。我國主要以adr亞型為主。當HBV感染宿主后,HBsAg在肝細胞漿內質網池中復制裝配,多余的HBsAg釋放至體液和組織中,血清中可高達0.5 mg/nl。研究認為血液中乙肝抗原在10-9滴度時,通過輸血可使受血者感染乙肝,而滴度在10-4時可使受感染者發病[1]。
血清中HBsAg的檢出是診斷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認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或轉氨酶增高前2~8周,血內即可測出Dane顆粒和HBsAg,最早出現日期為NBV感染后3 d,臨床癥狀達到最高峰時,HBsAg呈最高滴度。患者出現肝炎癥狀十三周后,血清中HBsAg滴度迅速下降,大約5% ~10%的患者在疾病發作后4~5個月內HBsAg轉為陰性。目前公認,HBsAg完全消失標志著患者已進入恢復期。但若為急性乙肝的患者于發病后六個月HBsAg血癥不消退,無論癥狀是否消失,均有可能成為慢性肝炎和肝硬變的可能,或者成為慢性HBsAg攜帶者。值得注意的是:HBsAg攜帶者亦可能在某一時期發生變化而轉變成各類肝炎患者。HBsAg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檢出率約占70%(49~98%),對診斷乙肝有一定局限性,必須同時檢測抗-HBC、抗HBC則可修正HBsAg檢測所獲得的假陽性與假陰性結果。特別是HB-sAg消除較早的患者,當發生臨床癥狀就診時,HBSAg已轉陰,其自然陰轉率約為5~10%。
1.2 抗乙肝表面抗體(HBs) 抗-HBs是宿主受到HBV感染后產生免疫能力的保護性抗體,為乙肝進入恢復期的標志,也作為既往感染的標志。抗-HBs對宿主的保護性并非絕對,若抗-HBs滴度低或HBV攻擊劑量大時仍可感染。研究表明:僅單項抗-HBs陽性,尤其是低水平者(S/N比值<10)不一定表示既往感染HBV或對HBV有免疫力。一般認為,宿主受到 HBV感染,在 HBsAg消失后0~110 d,約有80%患者血清中出現抗-HBS,大多數患者抗體可持續六個月至三年。但若HBsAg不消失而出現抗-HBS。此并非病情好轉的標志,抗-HBS的出現應該是由HBsAg陽轉陰的過程中產生,而不應及早的出現和效價迅速上升,過度的產生抗-HBS將會使患者肝臟嚴重受損。理論推測:由于脾臟是產生抗體的主要部位,大量產生的抗-HBS可能存于門脈血液中,感染HBV的肝細胞在T細胞攻擊下壞死,稀放HBsAg過量的抗-HBS,和HBsAg在肝竇狀腺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局部發生反應,引起肝組織內局部缺血性壞死。近來還發現,即使HBsAg消失后和在抗-HBS出現后很長時間內,HBV(Dane)仍然遺留在血中。這就提示患者即使抗-HBS出現,也要定期化驗觀察。
2.1 乙肝核心抗原(HBcAg)HBcAg存在于Dane顆粒的核心部位和乙肝患者的肝細胞核內。乙肝核心抗原的存在,標志著HBV的復制,但由于HBcAg很少游離于血液中,血循環中尚未檢出游離的HBcAg,目前可用超速離心法或特異性兔疫沉淀法將HBV沉淀,再用去垢劑裂解外殼,使HBcAg稀放,可從血清中直接檢出,由于一般實驗室很難做到這一步。故對HBcAg的臨床意義報道不多,值得指出的是,乙肝核心抗原在慢性患者中出現,多提示預后不良。
2.2 乙肝核心抗體(抗-HBc) 當宿主受到HBV感染,HB-sAg檢出后的2-4周內,即血清中可檢出抗-HBc,通常在乙肝急性期,恢復期。HBsAg攜帶者的血清中均可檢出,為原發性應答反應,非HBV的中和抗體,不具有保護性,但這種抗體的檢出是表示HBV在肝內持續復制或既往感染的標志,一般認為,低滴度的抗-HBc陽性,多屬既往感染,常為單獨抗-HBc陽性。高滴度抗-HBc陽性,多屬現癥患者,提示體內HBV復制活躍,且常與HBsAg陽性共存,它是機體細胞損傷和HBV在肝細胞內增殖的指標,目前認為,抗-HBc和HBsAg同時陽性的臨床意義與HBsAg陽性相同,而抗-HBc和抗-HBs同時檢出并具有水平時,為患者完全恢復的標志。僅抗-HBc陽性,可能是處于HBsAg向抗-HBs、HBeAg向抗-HBe過渡的“窗口期”。而當抗-HBc與HBeAg同時陽性時,該患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低滴度的抗-HBc在體內持續存在時,表示抗-HBc具有免疫性。但即使HbsAg陰性,仍可能具有傳染性。據臨床資料報道:抗-HBc在各型乙肝中的檢出率為82.7%[2,3]可見抗-HBc的檢測對于確定其病源有重要意義。
3.1 乙肝e抗原(HBeAg) 近年來認為,HBeAg存在于Dane顆粒的核心部分。是C基因(HBcAg基因)的編碼產物。當HBV感染宿主時HBeAg的檢出早于GPT(谷丙轉氨酶)升高,并在恢復期消失,它的出現往往伴有DNAP(DNA多聚酶)活力增高以及血清中存在完整的病毒顆粒(Dane顆粒)。所以e抗原與Dane顆粒及DNAP之間的伴隨關系足以說明e抗原可作為體內HBV復制以及其有傳染性的又一指標。有文獻報道,HBeAg陽性血清中80%含有Dane顆粒。在HBV急性感染時,HBeAg可呈一過性陽性,一般認為無臨床意義。在HBeAg持續陽性表示為HBV慢性感染,且常提示有肝損害,如e抗原陽性并伴GPT升高和DNAP活力升高,對于慢性肝炎的嚴重性和病程來說,多提示預后不良。一般認為,HBeAg只出現在HBsAg陽性的血清中,但也有少數病例HBsAg滴度很高,而HBeAg卻陰性,這可能因病毒進入“非復制相”,HBV-DNA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于宿主細胞中,僅能產生 HBsAg,而不產生 HbeAg[1],值得注意的是,病毒DNA與肝細胞DNA發生整合后可能會發生癌變。但必須強調上述關系并非絕對,e抗原在肝功能及肝活檢均正常的無病狀帶毒者血清中也可檢出。HBeAg的檢出率為:慢活肝>肝硬變>慢遷肝>急性肝炎>HBsAg攜帶者。
3.2 乙肝e抗體(抗-HBe) 抗-HBe是HBeAg在免疫反應中產生的特異性抗體,能中和病毒,具有保護性,比抗-HBs出現早。從HBeAg轉變為抗-HBe常在乙肝恢復以前,反映宿主已產生了一定的免疫力,被認為是HBV復制已經停止或減弱的指標,抗-HBe主要存在于HBsAg陽性攜帶者及遷延穩定或恢復期肝炎患者的血清中,但抗-HBe不能作為一種安全的指標。據臨床資料報道:44例HBsAg陰性而抗-HBe陽性的病例,檢出DNAP活性12例(27.3%)。在HBV與δ因子雙重感染時,抗-HBe陽性率升高達60% ~80%。有人觀察到乙肝患者約有50%能產生抗-HBe,并且產生抗-HBe者,同時有ATP水平升高,應特別注意原發性肝癌的可能[4]。
[1]楊振華,倪培華,史學娟.臨床檢驗雜志,1983,21(5):284.
[2]陳遠林,秦立新,張仁生.檢驗與臨床,2004,22(1):45.
[3]王建華.流行病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
[4]張卓然.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