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杰 牛赫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處于衰退的狀態,各種疾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高,用藥量增大,亂用藥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發生各種各樣藥物不良反應。因此正確合理使用藥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的發生,對老年人獲得良好的療效尤為重要。下面就老年人應用藥物后產生的不良反應及原因做一探討。
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都可直接影響各器官的血藥濃度,一般用藥后偏高,尤其是游離藥物的濃度較高易出現不良反應。
1.1 老年人機體的特點
1.1.1 由于老年人衰老,體形變小,組織脫水。在組成人體的體液、脂肪及固體物質中,體液約占體重的60%,雖然老年人的脂肪組織增加,而總體液及非脂肪組織減少,使藥物分布容積減少,用藥后藥物深度相對增高,藥理作用加強。如:地西泮、地高辛分布容積隨年齡增大而降低,毒性相對增大。
1.1.2 多數器官細胞總數減少,重量減輕,細胞總數的減少也反應在老年機體各器官重量的變化上。老年人由于營養狀況,生活方式及體重等都不盡相同,其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故受到藥物作用的強度也相應增強,比青年人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增加。
1.1.3 血漿蛋白含量的降低: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血漿蛋白含量有所降低,雖然與青年人比較,單獨使用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時,血漿蛋白含量的降低對于該藥在血漿中游離藥物濃度的影響并不明顯,但同時應用幾種藥物時,由于競爭性結合,則對游離藥物的血漿濃度影響較大,這在老年人的血漿中變化加大,所以在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有些藥物就應相對減量。
1.1.4 主要臟器血流量降低:肝臟對藥物的代謝具有重大作用,老年人肝血流量的降低是藥物代謝降低的一個因素。由于“第一關卡效應”的減弱,導致藥物避免肝臟解毒,進入體循環的量增加,分布容積增大,而毒性反應加重,如:普萘洛爾、阿斯匹林;腎臟是藥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老年人的腎單位僅為年輕人一半,腎血流量在40歲前無大變化,40歲以后每年遞減1.5% ~1.9%,老年人的腎血流量僅為年輕人的40%~50%,老年人的某些慢性疾病也可減少腎臟的灌注,這些均影響藥物的排泄,使藥物在體內積蓄,容易產生不良反應而中毒、如長期使用抗生素、強心甙類藥物;中藥中含朱砂、關木通等對腎有害藥物,老年人在服用這些藥物時應減量或避免使用。
1.2 老年人器官功能的減退
1.2.1 器官功能的減退一般表現為儲備力減少,適應力和抵抗力減弱等,胃腸吸收功能減弱,使得主要依靠主動轉動吸收的營養物質如鐵劑、鈣劑、維生素等均應酌加劑量,方可達到用藥目的,肝腎功能減退,直接影響到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與排泄過程,易導致體內藥物蓄積,出現不良反應。
1.2.2 藥物代謝酶活性減弱,由于肝重量減輕,肝細胞數目減少,微粒體酶的數量及活性下降,許多依賴肝藥酶代謝的藥物免于解毒,藥物的半衰期延長,如老年人在服用心得安藥物時其半衰期比年輕人延長一倍左右。
1.2.3 免疫反應降低,老年人非特異免疫反應降低如中性粒細胞趨化反應降低,殺念珠菌的能力減弱,此外,特異性免疫反應的能力也降低,如老年人對某些藥物的遲發性皮膚過敏反應陽性率降低,這是老年人引起藥源性疾病診斷困難的原因。
1.2.4 神經系統張力不降,如交感神經控制的血管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一般劑量的降壓藥可引起長時間明顯的體位性低血壓。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變化還可以引起器官靶細胞或受體的反應性和敏感性的改變,如感受器和受體的興奮閾隨年齡的增加而不同,對內環境的調節功能和藥物的耐受性大大下降,使得小劑量的藥物即可出現治療效應,而一般成年人劑量就可產生過強的藥理作用,甚至中毒。
綜上所述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殊性,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大多表現在藥物代謝動力學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數不良反應屬于藥效學方面,因此老年人用藥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