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妮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經口感染。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及嘔吐等,嚴重的可發生劇烈的吐瀉,排大量米湯樣大便,容易造成嚴重失水,肌肉痙攣,甚至循環衰竭而死亡。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相繼發生一種由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亂暴發和較大流行,該型霍亂隨后在亞洲傳播,至今已有印度、孟加拉、中國、巴基斯坦、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斯里蘭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報告發生O139霍亂病例,我國近年也有散發病例,我省流行尚屬首次。我院2009年1月23日至2月6日陸續收治本病11例,現將有關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 流行病學資料 11例中男4例,女7例;年齡6~63歲,平均26.6歲,其中2例兒童,>45歲者1人;均為本地農民,曾到過疫點進餐史(傳染源為一廚師陽性帶菌者);均經糞便培養檢測,5例確診,6例陽性帶菌者[3]。5例病例男1女4人,年齡5~40歲,平均23.2歲。
1.2 臨床表現 入院前6例陽性帶菌者及1例確診患者無任何自覺癥狀,其余腹瀉4例1~4次/d,呈稀便,有中上腹隱或鈍痛不適3例,合并發熱史(低~中度體溫不詳)2例病程6 d,另2例僅1 d后無癥狀,無惡心、嘔吐、口渴等。有癥狀者前驅期為14 h~1 d。入院時體溫1例37.3℃,第二日體溫即正常,其余均正常,其余臨床體檢正常。
1.3 試驗室檢查
1.3.1 血常規 WBC正常10例,1例10.8×109/L,LYM%正常8例,升高3例為42.5~49.5%平均46.2%;NEUT%正常8例,1例升高80.3%,下降2例44.7~47.5%;RBC、Hb正常;血小板分布寬度(PDW)2例正常,下降9例為10.4~13.8FL,平均12.4%FL;大型血小板百分比(P-LCR)6例正常,升高5例為30.9~37.9%,平均34.3%。
1.3.2 血液生化 白蛋白、球蛋白均正常,ALT升高2例為43U/L、97 U/L,AST升高1例為97 U/L,LDH升高1例為258 U/L,CK-MB 升高4例為27~34 U/L,平均31.3 U/L,腎功、血糖、電解質、乙肝表面抗原均正常。
1.4 院內預防 11例患者入院后均嚴格按消化道、蟲媒傳染病隔離,外送食物等用品入各個房間,處理生活垃圾及糞便,全院進行排污口處理,首診醫護人員隨患者一起隔離,后期分批進入。
所有患者均給 Inj.0.9%N.S.250 ml頭孢曲松 3.0 g/d×7天(兒童按50~100 mg/Kg.d),口服諾氟沙星膠囊0.2 gt.i.d(兒童用頭孢克肟 50 ~100 mg/Kg.d),有腹瀉者給林格氏液氯化鉀、口服補液鹽、蒙脫石粉劑對癥治療,所有有癥狀的患者均在入院第二日緩解,大便1~2次/d,以后1次/d,其他患者均無癥狀,3例住院3~4 d有鼻阻、咽部不適上感癥狀,予感冒清、鼻舒適對癥處理,全部治愈并停藥觀察2~3 d出院。住院時間10~12 d,平均10.9 d。
霍亂是我國兩種甲類傳染病之一,也是當今三種國際檢疫傳染病中的一種,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O1群霍亂弧菌可分為古典生物型和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曾引起6次霍亂病的世界大流,造成了人類的大量死亡[1]。1961年夏,埃爾托生物型傳入我國,為區別于已在新中國絕跡多年的古典型霍亂,我國也曾沿用副霍亂這一名稱。我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987年5月1日起施行)中已采用“霍亂”這一國際統一名稱[1]。O139型1992年10月最先在印度南部城市馬德拉斯發現[2]。近幾年來,每年都有三、四十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數以萬計的病例,其中以亞、非兩大洲最為嚴重。本病流行地區多元于沿海,流行高峰常見于7~10月,東南亞為地方性流行區,近年來隨著出國經商、旅游務工增多,輸入性傳播機會也增多,臨床上可按脫水與循環衰竭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型[2]。本組病例均為輕型及無癥狀帶菌者,經隔離診治,無二代病例,2例疑似病例參加隔離排除后轉入他科診治,本次流行非高峰季節,特別是霍亂輕型病例癥狀和體征很不典型,不易與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瀉相區別[4]。埃爾托生物型及0139型霍亂帶菌者和輕癥患者遠較古典型中、重型患者多,霍亂弧菌更具隱蔽性,因此控制和消除的難度也更大[1]。臨床上與其他腹瀉病難以鑒別,診斷困難,易漏診,如不及時隔離,容易引發流行。故建議凡腹瀉患者均應詢問流行病史,有條件者注意進行霍亂免疫學和病源學檢查,排外本病,盡早診斷、隔離、治療,防止輸入型病例引發本地流行。
[1]彭文偉,等.霍亂,第五章第六節//傳染病學,第六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51-158.
[2]談榮梅,陳坤.霍亂流行病學研究狀況.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4,10,(1):37-38.
[3]喻芳菊.霍亂患者糞便中培養出霍亂弧菌O139一例.中國醫療前沿,2008,3(11):46-47.
[4]趙穎,潘偉.一起霍亂暴發的調查報告.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10,1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