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波 于麗紅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為陣發性的面肌的不自主抽搐,以中老年婦女為多見。通常限于一側面部。病因可能是面部神經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刺激性損害的結果。
臨床變現為陣發性面肌痙攣,開始與眼瞼的輪匝肌、類似眼跳。病情擴展極為緩慢,顏面下部的肌肉逐漸受累。精神緊張、煩躁、疲勞、失眠等可是痙攣加重。睡眠時癥狀可消失,一般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本病進程緩慢,但病情遷延以致長期不愈。
1.1 一般資料 10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8例。年齡24~62歲;病程1周~13年。全部患者均按《實用神經病學》關于面肌痙攣的診斷標準確定。
1.2 治療方法 選用穴位;取穴:主穴:下關、頰車、四白、地倉、太陽、合谷、翳風、肝俞、太沖、照海。配穴:太陽、陽白、承漿、風池。
1.2.1 選用手法 針刺以平補平瀉為主,針感不宜過強,留針30 min,1次/d或隔1次/d,十次為一療程。
1.3 經驗剪輯 用針刺行氣法辨證取穴治療面肌痙攣108例,全組病例分為5型。
1.3.1 風寒稽留 多繼發于面神經麻痹后遺癥。治宜祛風散寒,痛經活絡,取完骨行燒山火療法;外關、足三里用行氣法(所謂行氣法,系指運用手法激發,使經氣由刺激點開始,沿經到達病所的一種針刺療法)。寒邪較重者加火針點刺四白、顴髎等。
1.3.2 氣血虧虛 主要表現為面部瞤動、跳動或抽動。同時可伴有氣短、乏力、自汗、失眠、頭暈、面色不華等。勞累及睡眠不好時抽動加重,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虛弱。治以補氣、養血、熄風。主取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合谷行氣法。
1.3.3 肝腎陰虛 面部抽動或跳動,伴有頭暈、耳鳴、急躁易怒、月經不調,抽動與情緒變化有關,舌紅少津,脈弦細而數,治宜滋腎平肝,解痙熄風。主取百會、風池、太溪、太沖、人中、內關行氣法,合谷或列缺行氣法。
1.3.4 陰虛陽亢 面部抽動或跳動,常伴有頭暈頭痛,煩躁易怒,便干溲赤,口干口苦,生氣或失眠后加重,舌紅苔黃,舍中裂,脈弦數,治宜滋陰潛陽,平肝熄風,主取百會、風府、內關、太沖、合谷行氣法,內關或外關行氣法。
1.3.5 其他型 包括脾虛濕重,腎陽不振和痰火內盛等,臨床需以辯證施治為主,脾虛濕重宜健脾、益氣、熄風。取百會、中脘、章門、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內關行氣法,腎陽不振者以取督脈穴為主,同時配合溪行氣法。痰火內盛者宜降痰、清熱、熄風,取人中、中脘、陽陵泉、豐隆、內關、合谷行氣法。
1.4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治療后面部肌肉抽出消失,隨訪半年以上未復發;顯效:治療后面部肌肉抽搐消失,在勞累或情緒不安時偶爾出現段時間輕微抽搐,不需治療即能自行停止;有效:治療后面部抽搐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發作次數減少;無效:治療一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在本組患者中,除9例不予統計療效外,其余99例的效率為82.8%,而應用一般方法(中藥、西藥、理療、封閉及普通針灸等)治療的43例有效率僅為23.2%,可見兩法的療效是有顯著差異的。在運用行氣治療過程中,對96例患者進行了反復多次的激發,結果表明,激發的次數愈多,感傳出現的距離越長,甚至可一直達到面部,通過激發治療,發現傳程愈長,療效愈好,感傳不明顯,效果即較差。療效與病程及病情的關系;本組病例臨床分析,病程愈短,痙攣范圍愈小,臨床療效愈佳;痙攣時間較長,范圍較廣,臨床療效則較差。如輕度痙攣病程在半年以內者有效率可達91.2%,治愈率占32.4%。而超過半年者,有效率為80.2%,治愈率僅占6.5%。遠期療效:通過32例患者一個月至二年半的隨訪工作,其中僅有2例復發,復發率為6.3%,可見行氣法治療面肌痙攣的遠期療效也是比較可靠的。
患者,女,51歲,于2011年5月10日就診?;颊哂覀让婕☆l發性抽搐2年余,情緒波動或勞累時抽搐明顯加劇,每次抽搐時間約5~10 min,每日抽搐約15~25次,曾在某醫院診斷為面肌痙攣,用中西藥物及面部穴位注射等治療,均未取得明顯療效。診見右側面肌抽搐頻繁,右眼瞼痙攣,眼裂變小。伴右側頭痛,心煩失眠,小便如常,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予針刺治療如上法。1療程后,抽搐次數減少,發作時間減為1~2 min。繼續予以第2療程后,面積抽搐及其他癥狀完全消失。隨訪一年未復發。
蔣某某,女,40歲,工人,2010年10月13日初診?;颊咭宰髠瓤谘鄢榇?年就診。3年前開始出現左側眼部不自主抽搐,之后發展到左側面部亦出現抽搐,經中西藥治療無效。癥見:左側口眼肌肉不自主的陣發性抽搐,每以精神緊張、勞累時加劇,伴有耳鳴、失眠等不適。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治療取穴:翳風、下關、太陽、陽白、四白、頰車(以上均取左側)、肝俞、太沖、照海(以上均取雙側)。1次治療后患者的面肌抽搐明顯減少,耳鳴消失。1療程治療后,面肌抽搐完全控制,耳鳴完全消失,失眠亦明顯改善。再鞏固治療1療程后,諸癥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4.1 面肌痙攣是一種比較頑固的疾病之一,容易反復發作,難以治愈,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運用行氣法治療面肌痙攣,不僅取得了較滿意的近期療效(有效率為82.3%),而且取得了較穩固的遠期療效(有效率為76.3),而用其他方法對照治療的近期療效僅為23.2%,遠期有效率為18.8%,可見行氣法治療面肌痙攣的優越性,氣至病所,氣至而有效這一正確論斷。
4.2 行氣法即運氣法,手法激發,施行這一手法必須保持環境安靜,溫度適宜,醫患雙方均須保持寧靜狀態,思想要集中,然后術者進行輕微的捻轉或震顫,使患者得到一種柔和持久的刺激,保證感傳的順利。應隨時調整進真的深度和方向。若經氣行至關節而不能通過時,應繼續運針,等候片刻,或使用循經按切的方法,幫助經氣通過關節而達到病所。
4.3 本病多因氣血虧虛,血不榮筋所致,本文108例中45例為氣血虧虛行,占總數的44.1%。
4.4 感傳的距離在激發的不同階段有很大差別,激發次數越多,感傳越遠,臨床療效越好。通過手法激發,使感傳到肩以上的療效可達91.4%,而僅僅表現局部麻脹者有效率為80%,因此施行認真的,反復多次的手法激發,在治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