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淑英
[主持人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與此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如貧富差距拉大、城鄉差距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改革發展的成果不能很好地為全體人民共享等等,致使社會正義成為當前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在此背景下,圍繞我國社會面臨的正義問題展開深入而富有學術內涵的對話與爭鳴,借鑒各種理論資源建構當代中國的正義理論,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而且對于我國社會正義狀況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此,《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部和 《學術月刊》雜志社于2011年11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了 “當代中國正義理論的建構”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20多位學者圍繞當代中國語境中的社會正義、正義理論的源流與建構模式、當代西方正義理論的啟示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本欄目的三篇文章就是從這次會議論文中選取的,它們嘗試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建構當代中國的正義理論,希望引起關注。
當今中國社會的公平公正問題在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李強教授的 《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的公平、公正》一文,針對我國社會分層領域的社會公正問題,分析了 “均等”與 “公正”之間的四種關系,認為“不均等”是難以避免的,但在目前的背景下,我們在資源、財富的分配上應做到 “不均等但是公正”,為國民創造越來越多的公正競爭機會、公正的程序條件和公正的分配結果。針對我國在社會空間資源分配、配置中存在的公正問題,文章剖析了城市空間領域發生社會沖突的不同利益群體,揭示了我國社會空間領域社會公正問題的特點。
王新生教授的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的建構》一文認為,當代中國正義理論建構面對的理論資源有三,即新自由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正義理論建構中無疑應當發揮主導性的作用。但是,當代中國正義理論的建構不能建立在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解釋體系之上,不是重新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性理想,而應立足于當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重要原理進行重新的理解和闡釋,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對市場制度下的社會生活進行規范和對資本的邏輯進行批判的雙重功能,在科學認知基礎之上建構一種現實性的、規范性的正義理論。
段忠橋教授的 《關于分配正義的三個問題——與姚大志教授商榷》一文,對姚大志教授 《分配正義:從弱勢群體的觀點看》(載 《哲學研究》2011年第3期)一文中關于分配正義的主張提出了質疑,著重闡明了有關分配正義的三個重要問題:(1)分配正義只涉及如何在人們之間分配財富、機會和資源,而不涉及人們在福利上得到不斷改善;(2)正義的分配是平等主義的分配,不平等的分配不能被看做是正義的;(3)分配正義原則是判斷分配正義與否的原則,而不是確定平等與福利的平衡點的原則。
社會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價值理想,也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當代中國社會正義理論的建構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理論和實踐努力才能完成。期待更多的學者關注當代中國社會的正義問題,共同推進中國社會正義理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