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如果說羅爾斯關于正義的討論涉及了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社會經濟利益兩個重大的領域[1](P8、12)的話,那么,本文屬于對社會經濟利益領域正義問題的討論。
從社會學角度看,當代中國的公平、公正問題在兩個方面表現得十分明顯,即社會分層和社會空間領域。那么,這兩者間是什么關系呢?社會分層指人們的社會地位差異結構,該差異結構本質上是由于人們占有資源的不同而產生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各種社會資源在人群中重新配置并發生了巨大變遷。空間、社會空間也是一種資源,從社會空間涵括了人們的居住地、居住面積、土地所有權等等的意義上看,它顯然屬于重大的社會資源。所以,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的討論又可以視為同一領域的問題。在舊城區規劃改造中,曾有人提出 “窮人出去,富人進來”的觀點,立即引來了激烈的抨擊和熱議,這反映了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們對于什么是社會空間公平公正看法上的沖突與對立。
什么是社會公正呢?從字面上解釋,社會公正就是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就是在社會事務的處理上不偏袒任何一方,處理得合情合理。所以,社會公正與社會公平兩個概念是聯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那么,什么是社會公平呢?有人認為,社會公平就是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得到應得的權利與利益;也有人認為,社會公平就是使社會上同樣的人得到平等的待遇;還有人用社會正義來定義社會公平,等等。
筆者以為,在理解社會公正和社會公平時,以下三個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第一,社會公正、社會公平的內容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時代背景變化了,人們的社會公正、社會公平觀念也會發生變化。第二,在社會公正、社會公平問題上從來沒有過完全一致的看法。不同的社會群體、社會階級出于自身的利益,對于社會公正、社會公平會有不同的認識與評價。我們在分析社會公正、社會公平理論的時候要注意,這是有利于哪一個社會群體、哪一個階級的觀點。第三,社會公正、社會公平的內容,實際上與人們的法權觀念、道德理想密切相關,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觀特征。
社會公正、社會公平不僅僅是一種觀念、理念,也是一種制度或政策。從內容上看,社會公正、社會公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最表層的是民眾的公正觀念。比如,老百姓認為不勞而獲是不公正的,因此,談起 “煤老板”總是嗤之以鼻。這反映出民眾樸素的公平正義意識,以及對獲取財富不正當方式的憤憤不平。第二,更深一個層次是作為一種系統的法權觀念、價值觀念體系的社會公正、社會公平觀,它具有系統性、理論性的特點,又有相當大的影響范圍。比如,按勞分配在我國的分配方式中占據主導地位,按此種理論,只有按照勞動的數量與質量來分配才是公正的分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成分的多元化,我們已經奉行了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新體制。所以,主導意識形態認可的公正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第三,作為社會制度體系的社會公正、社會公平。比如,社會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稅收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以及各種相關的社會政策等,它們通過引導、強制、獎懲等措施制約和調節著人們的行為。
根據唯物史觀,無論在上述哪一個層次上,社會公正、社會公平都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因此,對于社會公正的認識必須深入到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中去探尋。換句話說,有什么樣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公正觀念與制度。那么,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究竟什么是社會公正?我們應該奉行什么樣的社會公正原則?既然社會公正觀念和制度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那么,我們不妨先對我國當前的經濟基礎加以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遷,從幾乎清一色的國有、集體所有的經濟成分變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多種成分的經濟關系必然產生多種形式的社會公正觀。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也正處于變革之中,新舊體制并存也造成了新舊公正觀并存的情況。而這種多種社會公正觀并存的局面,正是造成今日民眾在公正問題上產生困惑、混亂的根本原因。下面試從城市和農村兩個方面分析我國經濟關系的變遷及其對社會公正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村逐步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經營權由人民公社、生產隊手中轉到了承包者、農民家庭手中,農民家庭取代生產隊成為基本的生產單位。與此同時,家庭工業、私營工業在農村迅速產生和發展起來,大批農民離開土地,進入企業或者流入大城市從事雇傭勞動或個體經營。在家庭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民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開始拉開。正是在這些復雜的經濟關系基礎上,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公正觀、公平觀。一方面,傳統的集體主義的公正觀、公平觀還在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個體主義的公正觀、個人主義的公正觀、市場競爭的公正觀也逐漸發展起來。從總體上看,目前在我國農村中,作為主體的是農民的家庭經濟。以這種家庭經濟為基礎,再加上傳統的家庭、家族、忠孝觀念的影響,農民也大體上奉行家庭為本的公正原則。這種家庭為本的公正觀,既不同于集體主義的觀念,也不同于個體主義、個人主義的觀念,它強調個人要為各自的家庭奮斗,要節制個人的欲望而增加家庭的財富,必要時可以犧牲個人而維護家庭的利益,它還強調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責任??傊?,這種公正觀是以家庭為核心的,在家庭內部不計較利益的得失,但在不同家庭之間強調機會均等的競爭和利益的分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我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城市已形成了壁壘分明的二元體制并存著兩種主要的經濟成分:一種是政府的單位、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人們通常稱之為 “體制內單位”;另一種是包括個體、私營、外資、合資企業等在內的所謂 “體制外單位”。從目前的產值、職工總數等數據來看,體制內單位已經不占優勢。據筆者計算,2007年,在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的人數僅占城市全部就業者的24.3%,而且從發展趨勢上看,體制外單位的各項數據都在繼續攀升。在這兩大經濟社會體制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社會公正觀:前一種更強調集體主義、單位的整體利益,強調單位成員共同的福利與保障,單位內雖然不是平均主義,但過大的個體差異總是會引起人們的非議;后一種則更強調個體主義、個人奮斗、自由競爭,反對單位內部的平均主義。這兩種社會公正觀顯然是相互沖突的,常造成老百姓心理上和觀念上的沖突,也是引發城市中關于公正問題爭論的重要原因。
從社會學角度看,影響收入分配、資源配置的因素可以區分為 “先賦因素”(ascribed factors)與 “自獲因素”(achieved factors)。前者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因素,如家庭、家族、血統等;后者指一個人因后天努力而獲得的因素,如教育文憑、專業證書、成績、成就等。社會學理論通常將完全由先賦因素影響的收入分配視為不公正的,而將更多的由自獲因素影響的收入分配視為公正的。近年來,社會上對于 “富二代”、“官二代”現象的抨擊,背后的理論框架應該屬于先賦因素的角度。我國的戶籍制度按照出生決定戶籍,從而決定人們得到與戶籍相關的教育資源、福利資源,也可以歸入先賦因素一類??梢?,影響公正的因素還是比較復雜的。
要探索當前中國人的公平、公正觀念,有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不可忽視:其一,歷史傳承的影響,長期的封建等級制度和 “等級公正觀”的影響;其二,推翻帝制以后,長期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 “革命公正觀”的影響;其三,改革開放以來,外來的各種公正觀的影響,包括市場公正觀、自由主義公正觀、個體公正觀、法理公正觀等。當然,探索當前中國人的公正觀也需要進行深入的社會調查,需要獲得社會調查數據、社會事實的支撐。
社會分層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的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那么,怎樣看待社會分層與社會公正的關系呢?從本質上說,既然是分層,那么,處在不同層級上的人群之地位就是有差異的,所以,不均等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這里,我們不得不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人們之間的地位差異是否可以消除?因為,如果地位差異可以消除,那么,不均等的問題就完全可以解決了。第二,如果不能消除,那么,什么樣的地位差異是公平的、公正的或合理的呢?對于第一個問題比較好回答,因為,我們考察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歷史,還沒有發現哪一個社會能夠將人們的地位完全拉平;就是在沒有文字記載的社會,如所謂 “母系社會”、“父系社會”,至少性別差異造成的地位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實,差異并不是壞事情,水如果沒有落差就不會流動。既然不能消除差異,那么,什么樣的地位差異是公正的呢?
關于社會資源、社會財富的分配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有兩種不同的思考向度或維度:
第一種維度是側重于資源、財富的分配是否均等,注重考察的是社會資源、社會財富的分配、分布是否有差異,類似的概念還有平等或不平等、平均或不平均??鬃铀f的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論語· 季氏》),其中的 “不均”就是指不均等。上文已經說過,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哪一個社會能夠真正做到資源的完全均等或平均分配。而主張 “平均主義”的人則認為,只有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同等的份額才是合情合理的,才是可以接受的。這種觀點通常被稱為 “結果公正論”,下文在談到結果公正、機會公正、程序公正時將做詳述。
第二種維度是側重于資源、財富的分配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公正。它強調的不是資源在數量上是否完全拉平,而是強調分配的過程、分配的規則、分配的機會是否公正合理。公正和均等不是一回事,公正的可能不均等,均等的也可能不公正。比如,“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看是公正的,但在分配的數量上卻是不均等的。馬克思所說的 “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2](P58),也體現了公正合理但是不均等的特點。
在此,對于社會公正與社會公平兩個概念有必要做一下辨析。社會公正的概念顯然是從第二種維度考察問題的,但是,社會公平的概念則有些復雜,由于漢語公平概念里有 “平”字出現,這樣就容易混淆第一種維度和第二種維度。本文在涉及第一種維度的時候,使用均等、平等、等同的概念,在涉及第二種維度的時候使用公正、合理的概念。由于社會公平的概念里既有 “公”又有 “平”,容易造成概念不清楚,所以,筆者認為應盡量少用公平的概念。但是,由于社會公平概念在我國的使用是如此之廣泛,有的時候還很難避開,所以,在此特別申明,凡本文出現社會公平的概念時,也是在第二種維度的意義上使用的,與社會公正的概念是一致的。
日本學者高坂健次曾經對公平與平等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區分為四種類型[3],筆者受到他的啟發,特別將 “均等”與 “公正”的關系做以下四種區分:
第一,均等而且公正。在資源、財富的分配上,每個人得到的份額數量是一樣的,而且分配的程序、原則、機會也是公正的。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還沒有發現哪個社會能夠做到資源、財富份額絕對均等的配置。
第二,均等但不公正。在資源、財富的分配上,每個人得到的份額數量是一樣的,但是,由于每個人的貢獻、勞動質量、勞動強度都不一樣,所以,按照我國當前的分配原則,讓沒有貢獻的人與貢獻大的人得到同樣的份額是不公正的。
第三,不均等但公正。我們常說的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其實是對 “不均等但公正”的最好闡釋。如果真正做到按勞分配,做到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就應該屬于 “不均等但公正”。
第四,不均等而且不公正。這顯然是資源、財富分配中最壞的一種,即沒有勞動、沒有貢獻甚至貪贓枉法、腐敗墮落的人反而得到了巨大財富,而辛勤勞動、貢獻很大、奉公守法的人反而得到的很少。近年來,我們目睹了很多不均等而且不公正的社會現象。
在處理社會分層與社會公正的關系問題上,應該以實現上述哪種類型為努力的目標呢?我們可以用淘汰的方法來分析以上四種類型。首先應該淘汰的是第四種:不均等而且不公正。作為一種文明的社會形態,沒有人會接受既不均等也不公正的分配。第一種的既均等又公正,確實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理想國”的實現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在社會分層的格局下,試圖拉平資源、財富分配的實驗曾經一次次宣告失敗。那么,第二種的均等但不公正,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在一定程度上有過此種實驗。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79年,我國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只有0.16[4](P59),如此低的收入差距實屬罕見,要說均等,確實做到登峰造極了。應該承認,在如此眾多的人口中實行的一整套票證配置資源的實踐為全世界所罕見?!按箦侊垺钡膶嶒炿m然看起來人人均等,但損害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效率,最終造成了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滯后。這樣看來,可以選擇的類型只有第三種了,不均等但公正。我們必須承認,不均等是社會的現實,有的人收入高一些,有的人收入低一些,這是難以避免的。當然,我們必須避免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當前,我國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資源、財富分配的不均等,更嚴重的問題是資源、財富分配的不公正。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里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誰得到了什么”,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即“為什么得到”。[5](P6-33)主要的問題還不在于誰得到了什么,而在于為什么得到。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勞動、奮斗,貢獻大而多得到一些,這無可非議。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聚集大量財富者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辛勤勞動、貢獻大,很多甚至是違法、違規聚集的財富,比如,某些 “煤老板”的致富。據報載,我國鄂爾多斯地區,僅億萬富翁就有7千人。①《住建部報告稱內蒙古鄂爾多斯超7千人資產過億》,載:《東方早報》,2011-06-01。他們主要是靠賣資源致富的,如靠賣煤致富。那么,煤礦資源是誰的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我國的礦藏 “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煤老板”為什么得到了本屬于全體國民所有的資源?主要是鉆了政策的空子,甚至是違法、違規,可能與賄賂腐敗聯系在一起。如果我們考察一下這些煤老板的煤礦運營,就會發現一線采礦工人的處境極為悲慘。所以說,這樣的煤老板一方面是侵占了全民的財富,另一方面是剝削壓榨了民工。不均等只是表面現象,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不公正。
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既不均等又不公正的現象,也就是說,出現了上述所有四種情況中最壞的一種。在此背景下,實現社會公正已成為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人們常常從性質上將社會公正分為機會公正、程序 公 正 和 結 果 公 正 三 種。[6](P268-269)總 結 新中國六十多年的經驗和教訓,筆者認為,社會公正應該是機會公正、程序公正和結果公正三者的有機結合,而不應該僅僅認同于某一個方面。
所謂機會公正,是指提供給所有社會成員以同樣的競爭機會,也有人稱之為 “起跑線的公正”或 “出發點的公正”。機會公正是合理競爭中最重要的一環,它決定著所有成員能否有機會參與競爭。如果在競爭之前就把一部分人排斥在外,這是最大的不公正,也最容易引發人們的不滿。反之,如果將某些社會群體放在特權地位上,別人還沒有起跑,這些特權者就已經到達終點,這也是極大的不公正。因此,凡是涉及民眾利益的改革,首先要考慮的是機會公正的原則。當前,我國城市諸方面改革的困難之一就是難以做到機會均等,而機會不均等又是引發群眾不滿情緒的最重要因素。比如,在城鄉關系、農民工等問題上,目前我們遇到的最大難題也是機會公正問題。由于戶籍制度的障礙,不同的群體并沒有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所以,雖然在理論上人們主張機會公正,但操作起來卻異常困難。
所謂程序公正,是指競爭規則的公平,亦稱作 “競爭過程中的公正”,即參加社會活動或社會競爭的各群體、成員能在同一規則下被平等對待。例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典型的程序公正,發生沖突的雙方都要按法律程序和條文辦事,都可以以法律為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程序公正與機會公正是密切聯系的,只有保證程序的公正,機會公正才有可能,反之亦然。
所謂結果公正,是指社會活動結果的公平正義的性質,即不管個體活動的差異有多大,所有成員在最終結果上均獲得了相等的政治經濟地位、相等的報酬或社會資源。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社會公正體系及社會公正觀念,大體上屬于一種結果公正。這種片面的結果公正體系和結果公正觀,導致了效率低下的經濟運行等社會問題,亦使勞動者失去了積極勞動的動力。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局面已經被打破,但是,近年來出現的另一種局面也令人們擔憂,這就是貧富差距懸殊和兩極分化的問題??偨Y新中國六十多年的歷史,總結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對于結果公正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任何社會公正體系都不會完全無視結果的公正,如果在資源、財富分配的結果上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的情況,那么,肯定是社會不公正的最突出表現。此外,在某些領域,對于結果公正還要給予特別的關注。例如,對于殘疾人的救濟,對于極端貧困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對于集中聯片貧困地區的扶貧、撥款,這些促成結果公正的手段都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們所要追求的社會公正是一種更加全面的公正觀和公正體制,它表現為機會公正、程序公正、結果公正三者的有機結合,片面地犧牲哪個方面都是不適當的、不完全的,都是有缺陷的??傊谔幚砩鐣謱?、收入差距問題上,我們所積極推進的是機會公正、程序公正和結果公正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目的是為全體國民創造越來越多的公正的競爭機會、公正的程序條件和公正的分配結果。當然,我國目前的現實、現狀,與這樣的目標相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區域的急劇擴展,人口密度高的城市群、城市帶逐步形成,可供開發的工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越來越少。經濟發展、城市擴展和眾多重大工程項目上馬造成的大規模 “拆遷改造”比比皆是,使得社會空間領域的社會公正問題凸顯出來。
所謂社會空間,是指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的物質空間。這個概念比較復雜,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物質空間、地理空間的性質,但又大大超出了單純的物質空間、地理空間的含義。如果不具備物質空間、地理空間的性質,那就是純粹的社會關系了,就沒有必要使用空間的概念。社會空間肯定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質空間或地理空間,它被賦予了較多的社會關系的含義,因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可以說,社會空間是以物質空間、地理空間為載體,承載了社會關系、社會要素、社會含義。
城市是人群更為集中的地方,也是人際交往的網絡更為集中、更為復雜的地方,因此,城市社會空間所承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要素的密集程度會大大高于農村,社會空間各項特征的顯著度在城市里也更為突出。
處于改革與轉型時期的中國,城市社會空間表現出如下一些明顯特征,這些特征都與社會公平、社會公正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社會空間發生了重要的解組與重組。概而言之,在新中國的歷史上,社會空間有過幾次大的解組與重組。1949年的革命,顯然是對于中國農村土地社會關系的一次意義十分重大的重組。1956年,財政部發文停止土地買賣,于是,城市土地關系重組。1959年 “大躍進”失敗后,1 200萬城市人口在政策指引下遷移到農村,是空間關系上與城市化、工業化現象相反的一次 “逆城市化”的運動。而 “文化大革命”不僅是人群之間發生的沖突,也是空間關系的解組與重組,包括1 700萬知識青年的 “上山下鄉”、受政治運動影響的城市人口向農村的疏散。這一時期的城市社會空間的重大解組與重組,還包括單位之間的空間、地域的變化以及城市私有房產的重新配置等等,當然,這些變化在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又由于所謂 “落實政策”出現了某些原有空間關系復歸的現象。不過,從規模來看,最為巨大的城市社會空間變化還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后。改革開放以來,空間關系最顯著的變化是空間開始具有了金錢的屬性。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城市以及城市周邊的土地價格出現了暴漲的情況,這樣,空間關系的變化實際上是人們利益關系的變化。有價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實驗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到1990年和1992年土地使用權的買賣有了正式的法規。這樣,土地、資源、空間成為資本要素進入市場,社會上的不同利益集團、不同群體為爭得這些資本而博弈。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空間的解組與重組的基本取向是空間利益更多地向資本和權力傾斜,經濟上、政治上的強勢群體在空間關系上占有明顯的優勢,而弱勢群體明顯地在空間上被邊緣化了。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的變遷具有 “大規模、整體性”的特征。先讓我們看一下西方國家社會空間的特征。法國空間政治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列斐伏爾 (Henri Lefebvre)認為,西方國家社會空間的特征之一是破碎性、支離性,即社會空間被劃分成無數的空間碎塊,可供買賣。西方國家是土地產權私有,因而空間也就為無數的土地產權所有者所分割而成為碎片。[7](P19-30)我 們 國 家 的 情 況 與 西 方 國 家 完 全 不同。我國是土地公有制,憲法規定城市土地為全民所有,這樣,政府作為全民所有的土地的代表者就具有調控土地、空間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政府所做的城市規劃,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全國興起了 “開發區熱”,極大地推進了城市的擴張,可以說這是我國 “城市開發的奇跡時期”。大規模開發顯然有經濟學上的集約化的優勢,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與城市空間的大規模、整體性擴張有直接關系?!拔覈擎側丝诿吭黾?個百分點,全國居民消費總需求將增長1.2個百分點,直接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4個百分點?!保?](P123)與城市空間擴張相對應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就是 “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人們確實在視覺上、感官上直接感受到了城市空間的巨大變化,與改革以前的城市建設十分緩慢甚至空間萎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對于大規模、整體性的城市空間變遷是給予正向評價的。由于巨大規模的變遷必然會侵占某些人群和個體的空間利益,因此,近年來,城市大規模空間擴張與居民群體或個體空間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
第三,城市社會空間日益成為社會各利益群體 (包括個體利益之間)激烈爭奪的焦點領域。近年來,許多突出的社會矛盾、社會沖突、利益糾紛都發生在以土地為基礎的城市空間。這里,筆者強調是以土地為基礎,但問題不僅僅局限于土地上,也包括諸如居民區因陽光遮擋產生的矛盾等等。筆者認為,城市空間關系發生糾紛的利益主體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城市空間的 “公共利益”。比如,國務院頒布的 《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就明確規定: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國防建設以及興辦社會公共事業需要征用土地的,一方面要妥善安置被征地單位群眾的生活;另一方面,被征地的干部、群眾也要服從國家需要。這里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定義 “公共利益”。只要是各級政府的規劃,就都屬于公共利益嗎?有些規劃明顯是向某些群體的利益傾斜了。我國的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利益都屬于公共利益嗎?顯然,這些單位有著明顯的自身利益。雖然不少工程項目都是以公共利益的名義提出來的,但是,很顯然,在這些項目中經營者的利益占據顯赫位置。
第二個層次是集體利益。根據憲法,我國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但是,究竟農民集體怎樣所有?法律規定不很明確。比如,農民一人一票投票就可以決定土地空間的一切事情嗎?顯然不是。所以,作為集體所有者的農民,對于土地空間有什么樣的細化的權利?法律沒有具體規定。正因為如此,目前農村土地使用中產生的利益沖突、社會糾紛最為突出。據學者于建嶸的調查,目前農村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其中65%以上都是由土地問題引發的。[9]
第三個層次是各個單位的利益。按照憲法,我國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也就是全體人民所有,但在實踐層面上,城市土地已經被具有自身利益的各個單位分割了,這種格局實際上與 “全體人民所有”是尖銳沖突的。
第四個層次是家庭、個體利益。每一個人都需要生活在一定的土地上,生活在一定的空間之中,這是個體或家庭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對于個體的土地利益、空間利益,相關法律闡釋得并不清楚。我國 《物權法》規定:私人對于合法的房屋等不動產享有所有權,業主對于建筑物和建筑區劃內的道路等擁有私有權和共有權等,業主對于住宅用地的70年使用權,屆滿后 “自動續期”?!白詣永m期”是什么含義?按照字面理解,自動就是沒有任何其他因素就自然發生了。法律對此沒有解釋。既然對于城市空間的法律規定尚存在很多模糊之處,在實踐中因土地空間產生的糾紛就更是變化萬千、極其復雜了。
第四,城市社會空間特別凸顯了當今中國的社會分化。改革開放以前的城市居住格局基本上是階級階層混雜型的,而今日中國,由于房地產價格產生的淘汰機制,真的實現了某些人所說的“窮人搬出去,富人搬進來”。近年來,暴漲的房地產價格是一種社會階層的篩選機制,城市的不同區域開始出現明顯的窮人區與富人區的區隔。城市階層與城市空間分化的主導趨勢是強勢群體越來越強大,弱勢群體越來越弱小。從空間和土地來看,很明顯是強勢群體更多地進入中心社會空間,弱勢群體被排擠到邊緣社會空間。市場的篩選機制不僅使得富人占有了更大的房屋,而且占有了水源、景觀、綠地等等,而這些空間資源以往一直是被定義為全民所有的。如此的空間資源配置很難說是公正的。
第五,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的變遷方式。在今日中國的高速城市化過程中,除了世界各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過的 “市郊化”、“超市郊化”、“紳士階級回流”等現象外,也產生了一些獨具中國特色的城市空間擴張方式,比較突出的是建立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的方式。我國已經先后實驗過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特區等,在特區中實施特殊的經濟政策和靈活的經濟措施,特區政府有較大的經濟管理權力。這樣,使得中國城市在短期內發展速度成為全球之最。其他還有諸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開發區等。比如,上海浦東綜合開發區覆蓋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珠海西區綜合開發區覆蓋面積約449平方公里。在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中,政府顯然起著主導的、核心的作用,其中也有一系列的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社會關系和居民的博弈互動。
中國城市空間的變遷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一方面,這種變遷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持續33年的GDP年均高增長;另一方面,這種變遷也帶來了很多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這些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異常復雜、內容各異,但涉及的核心問題都與公平相關。什么樣的空間布局是公平的、公正的?怎樣使得土地、空間的變遷更符合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怎樣使得城市巨大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利益能夠由全體國民共享,而不僅僅是少數人從中獲益?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城市社會空間領域追求社會公正過程中應該認真研究和努力解決的。
[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高坂健次:《從社會階層看戰后日本社會變動》,載 《東南學術》,2000(2)。
[4]世界銀行經濟考察團:《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
[5]格爾哈斯·倫斯基:《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李強:《社會分層十講》(第二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7]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載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
[8]姜偉新:《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載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土地糾紛已成影響農村社會穩定首要問題》,載 《新京報》,20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