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仕華 馬鳳仙 李 果
四川省都江堰市是國際獼猴桃專家公認的獼猴桃最佳生態區之一,1981年率先從新西蘭引進國際獼猴桃主流品種——海沃德,成為國內最早人工栽培該品種的地區。歷經30年的發展,目前全市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7666.67hm2,其中,掛果面積4000hm2,2010年鮮果產量達2.3萬t,產值超過1.5億元。基地主要分布在虹口、向峨、青城山、紫坪鋪、中興、胥家、玉堂、蒲陽、龍池和大觀等10個重點鄉鎮,品種以海沃德、紅陽為主,其中,海沃德占種植面積的60%以上,紅陽占40%左右。
2007年,都江堰市獼猴桃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并成功入選“2008奧運推薦果品”;2008年以來,都江堰市獼猴桃先后榮獲“奧運推薦果品一等獎”、“北京國際林業博覽會金獎”、“2009成都市民最喜愛的成都味道品牌”,在成都市首屆獼猴桃果品鑒評會上獲得一等獎2個、二等獎1個和三等獎3個;2010年,都江堰市獼猴桃被評為“十大市民最喜愛的成都品牌”,都江堰市被評為“中國獼猴桃無公害科技創新示范市”,都江堰獼猴桃基地順利通過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
截至2010年,都江堰市共培育和引進四川伊頓農業有限公司、都江堰市金色陽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青牛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成都聚愛公司等獼猴桃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0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家。金色陽光農業、伊頓農業和禹王生態實業3家龍頭企業近萬畝獼猴桃生產基地獲得全球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認證和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口備案基地認證,伊頓農業20hm2基地獲得歐盟有機認證。近幾年該市利用上海對口援建和吸引社會資金,建成總庫容近2萬t的氣調保鮮庫,在崇義高科技園區開展了獼猴桃無土育苗,在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和都江堰市農產品交易中心開設獼猴桃營銷窗口,舉辦了三屆成都·國際獼猴桃節,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全國、全省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會,都江堰獼猴桃已躋身北京人民大會堂,并成功出口日本、韓國和歐盟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江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海沃德獼猴桃出口基地,獼猴桃產業已成為都江堰市農業主導優勢特色產業。
當前都江堰市獼猴桃產業發展面臨四大突出問題:
一是農戶分散種植為主,生產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農戶分散種植面積達6000hm2余,占總面積的80%以上;企業種植面積不足全市獼猴桃種植面積的20%。部分種植戶因獼猴桃收益在家庭經濟收入中所占比重小,把其視作“副業”而粗放經營。農戶分散種植,技術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對獼猴桃的技物投入相對不足,單株和單位面積產量高低懸殊,品質差異較為明顯。
二是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率不高,生效效益偏低。部分種植散戶和園區業主在品種選擇、建園選址、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修枝整形、棚架搭建、疏花疏果、適時采摘等方面不符合生產管理操作規范,部分壩區果園排水不暢、澇害嚴重,山區坡地果園季節性干旱時有發生,紅陽品種葉斑病、潰瘍病不同程度發生,提早落葉現象突出;部分園區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間種作物不當等,植株長勢弱、投產遲、產量低、品質差等問題嚴重。全市獼猴桃投產園平均每667m2產量不足500kg,優質果率僅85%,產業效益不高。
三是產業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盡管全市有獼猴桃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余家,但由于經營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公司 (合作社、協會)+農戶”、“基地 +農戶”的產業化模式聯結松散,聯戶、帶戶功能不強,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果農還未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有的龍頭企業缺乏“雙贏”、“風險共擔”、“誠信”和“責任”意識,協作精神淡漠,行情好時,哄抬收購價格,哄搶原料;行情差時,壓級壓價或不予收購,有的甚至從外地收購果品進行貼牌銷售,以次充好、擾亂市場。部分果農由于近幾年獼猴桃鮮銷市場走俏,期望值高,不注重追蹤市場行情變化,常常人為造成產品滯銷或因超過鮮果保質期而降價甩賣。加之獼猴桃基地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建設配套資金不足,生產、貯運、包裝、加工等產業鏈松散,果品商品化處理能力較差,缺少標準化的獼猴桃保鮮貯運設施,全市獼猴桃仍以鮮銷為主,深加工能力弱,每年3000t左右的殘次果在目前市場相對較好的情況下低價銷售;個別加工企業基于原料和成本考慮,加工量及加工產品品種較少,且缺乏知名品牌,獼猴桃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難以互動,制約了果品附加值的提升。
四是品牌宣傳和保護工作還較薄弱。目前都江堰市獼猴桃生產營銷企業有的雖有產品注冊商標,但缺乏知名品牌,對“都江堰獼猴桃地理標志產品”、“奧運推薦果品”等產業品牌推廣營銷力度小,品牌資源挖掘不充分,加之缺乏一支組織有序、素質較高的促銷、營銷隊伍,尚未將全市的獼猴桃資源優勢、品牌優勢轉化成市場競爭優勢。
有資料顯示,目前國際獼猴桃市場總需求量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但獼猴桃總產量卻增幅不大。全世界種植總面積 14萬 hm2,年產量約 180萬 t;我國種植面積6.67萬 hm2,年產量約80萬t,分別占全球的50%和53%。獼猴桃主要消費市場在歐美等發達地區,因近年生產成本上升較快,意大利、新西蘭等獼猴桃主產國栽培面積和產量已開始逐年減少,歐美市場缺口越來越大。南半球如新西蘭的獼猴桃上市時間為5—11月,而我國獼猴桃上市期為當年9月至次年5月,錯時上市、生產成本低,發展潛力巨大。
獼猴桃是四川的優勢特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3位,產區主要集中在成都、廣元和雅安等地。從品質而言,以成都地區都江堰獼猴桃為最佳,在獼猴桃行業中有“南(半球)有新西蘭、北(半球)有都江堰”之說。
都江堰市作為成都市萬公頃獼猴桃標準化基地建設“牽頭市”,根據都江堰市優勢產業發展規劃和獼猴桃產業市場前景,針對當前產業推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應重點抓實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以推動都江堰市獼猴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以科技為支撐,提升獼猴桃生產基地建設標準化水平。在組織獼猴桃科技人員對全市獼猴桃基地進行排查的基礎上,按照《都江堰獼猴桃標準化生產技術》和標準化基地認證標準,制訂技術改造方案,對低產低質獼猴桃園進行改造。主栽品種仍以海沃德為主,適當擴大紅心、黃心獼猴桃系列;采取藥物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措施,加強對獼猴桃葉斑病、潰瘍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加強園區供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抗旱排澇能力;加強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的生產技術指導和培訓,逐步擴大“全球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出口備案基地”及歐盟有機認證獼猴桃面積,力爭在“十二五”末建成0.8萬hm2標準化獼猴桃生產基地,基地認證面積達到0.47萬hm2,優質商品果率達90%以上,年產優質獼猴桃商品果10萬t,出口1萬t以上,平均每667m2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
二是以產業鏈條建設為抓手,著力提高產業化水平。進一步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鼓勵和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加大對獼猴桃產業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鼓勵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擴大基地建設規模,引導種植散戶以“田間股份制”等形式,將果園向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集中。市財政對獼猴桃產業扶持的著力點,應以扶持種苗栽植、棚架搭建調整到扶持優良品種引進推廣、園區標準化建設、產品品牌開發創建上來,發揮財政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吸引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獼猴桃貯運保鮮、產品深加工及果園基礎設施建設上來。培育或引進1~2家實力雄厚的深加工企業,建成一套完整的產品深加工生產線。組織相關人員,調查研究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果農之間如何建立“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建立健全聯系緊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對接:合作社管理和指導農戶按標準生產質優量豐的獼猴桃鮮果,果農委托合作社尋求良好的營銷企業進行銷售,營銷企業反饋市場信息,由合作社形成優化生產技術對果農進行指導,從而形成規范化的生產經營秩序,有效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三是進一步強化對獼猴桃產業推進工作的組織協調管理職能。獼猴桃產業已成為都江堰市農業主導優勢產業之一,在農業標準生產基地建設中占據“半壁江山”,在優質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前景廣闊,應進一步加強行業組織協調管理,進一步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在市級行政機構和事業單位調整中,市政府對這一行業機構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并賦予特定的職能與職責,為“全域成都”獼猴桃產業的發展牽好頭,服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