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鐵鈞 蘇景哲 文定軍 邢銀利
陜西省岐山縣位于關中西部,總人口47萬,其中,農業人口38.2萬,全縣耕地面積3.53萬hm2,是一個工業主導型農業大縣。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76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萬畝獼猴桃基地的建設以及秦美、徐香、金香、海沃德和紅陽等獼猴桃優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獼猴桃產業已逐漸發展成為岐山縣繼蘋果之后的又一農業支柱產業。
岐山縣南部為秦嶺北麓,野生獼猴桃資源豐富,不少農民常年從山上采摘野生獼猴桃到市場出售。但野生獼猴桃存在產量低、果小、多毛、味酸等問題,經濟價值不高。岐山縣獼猴桃商品化生產始于上世紀90年代,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秦嶺北麓、渭河以南、石頭河沿岸的安樂等鄉鎮。初期建園以美味系晚熟品種秦美獼猴桃為主,后引進早熟品種紅陽,中熟品種徐香,以及晚熟品種海沃德、華優和金香等獼猴桃新優品種發展。
岐山縣位于東經 107°33′~107°55′,北緯 34°07′~34°37′之間,境內地貌多樣,山川塬皆有,渭河穿境而過,北部為千山山區,南部為秦嶺北麓山區,中部為臺原、山川地,海拔670~930m。屬于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1.9℃,≥10℃積溫4500.1℃,年均日照2066.6小時,年均降雨量631.5mm,無霜期214天。灌溉條件好,土層深厚,熟化程度高,有機質含量較高,污染少,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屬獼猴桃優生區。目前,全縣獼猴桃栽培面積 4226.67hm2,2011掛果面積 2400hm2,產量 4.8萬 t,總產值1.5億元,平均每667m2產值4166元,優果率達到92%以上。
岐山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獼猴桃產業的開發建設工作。1996年成立了岐山縣獼猴桃開發中心,為縣屬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專門負責獼猴桃基地建設、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和市場銷售指導等工作。在全縣培訓組建骨干技術員服務隊3個,成立獼猴桃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技術服務隊5個,基本形成了鄉鎮有技術服務隊,村有服務組,組有果農技術員的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全縣先后發展了果品專業協會、合作社15個,掛牌經紀人15人,建成家庭貯藏庫165多座,千噸氣調冷庫1座,年獼猴桃貯藏量達5000t。建成規范果品集散地2處,在北京、上海、淄博、濟南、武漢、包頭、烏魯木齊以及深圳等市場建立了岐山縣獼猴桃直銷網點。
一是產業規模小。20世紀90年代以來岐山縣獼猴桃產業雖然發展迅猛,但與省內的眉縣、周至等主產區相比,岐山縣獼猴桃產業仍存在栽培面積偏小,總產量低和總產值不高等問題。尤其是布局零星、分散,全縣雖然集中建設了一批連片產業帶和專業示范村,但總體布局還比較分散,連片面積較大的標準化示范園較少,絕大部分果農經營面積小,一般一戶僅為1333m2(2畝)左右,少的不到 667m2(1 畝)。
二是品種結構不合理。秦美等老品種仍占主導地位,品種單一,基本上是“秦美”一統天下,無法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銷售價格較低;而海沃德、紅陽、徐香等優新品種全部用于鮮果銷售,供不應求,銷售價位高,農民增加收入明顯,但種植面積小、產量少。
三是標準化生產和質量監控體系不健全。岐山獼猴桃雖然成功申報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但保護意識薄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產品注冊工作滯后,品牌意識缺乏。在生產中,有部分果農不按照優質獼猴桃栽培技術規程操作,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超濃度、超范圍使用農藥,使獼猴桃果實品質下降,果實農藥殘留量超標現象時有發生。
四是重量輕質,濫用膨大劑。膨大劑在獼猴桃幼果期使用對促進果實增大和增產效果明顯。生產中果農盲目追求大果效應,往往過量使用膨大劑,導致獼猴桃果實畸形,內在品質下降,貯藏期和貨架期縮短,腐爛率增高,影響了岐山縣獼猴桃產業的健康發展。
五是產業化程度低。獼猴桃以生產和銷售原果為主,尚未引進獼猴桃深加工生產線,產業鏈條短、效益不高。一些產區雖然成立了獼猴桃專業合作社,但合作社經營與管理存在很大缺陷,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無章程協議,缺乏權利與義務的約束,資金短缺、內部核算不規范,經營理念落后,法制觀念和風險意識淡薄,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品種結構。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的原則,在鞏固現有面積的基礎上,立足市場需求,進一步優化布局,擴大產業規模。依據立地條件,栽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渭河以南,秦嶺北麓優生區,在華斜公路、曹斜公路和西(安)寶(雞)南線兩側栽植;同時,在塬灌區青化、益店、棗林等水資源豐富的鄉鎮擴大栽植面積。以獼猴桃專業村為單位,建設西星紅陽獼猴桃專業村、安樂徐香獼猴桃專業村和落星堡海沃德獼猴桃專業村等特色獼猴桃專業村。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品種結構,提高早中熟和晚熟品種的種植比例,完善園區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有機種植技術,不斷提高岐山縣獼猴桃果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示范引導,擴大產業規模。加快寶雞市獼猴桃試驗站建設步伐,引進新優品種,集成現代果業關鍵技術措施,采取政策激勵、利益引導、適當扶持等辦法,支持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種植能手、龍頭企業等參與建設一批新技術應用率高、經濟效益好、管理水平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獼猴桃精品科技示范園,引領果業發展方向。以華明村獼猴桃生態果園示范村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高效農業型、生態農業帶動型等特色果業發展模式,形成“豬多肥多、肥多果多、果多錢多、錢多豬多”的良性循環,使廢棄物資源化、果園生產無害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村環境優良化,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 “三統一”。修訂完善獼猴桃建園標準、種苗生產標準、產地環境標準等生產規范,形成具有岐山縣特色的優質獼猴桃生產標準體系。積極開展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標準建園、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果實套袋等關鍵實用技術,努力做到縣有示范區、鎮有示范點、村有示范戶,形成以區帶點、以點帶戶的獼猴桃標準化生產新格局。爭取3年內在岐山縣渭河沿岸以及秦嶺北麓獼猴桃優生區再發展優質獼猴桃2000hm2,力爭全縣獼猴桃面積達到6666.67hm2,年產量達到 15萬 t。
實行標準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加大獼猴桃產業科技推廣、科技創新、科技開發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步伐。加大土壤改良力度,實施果園生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采取四季修剪技術,適當控制果樹負載;合理使用農藥,杜絕濫用膨大劑和保鮮劑,實行病蟲害綜合防治;重點推廣人工輔助授粉、果實套袋技術,實行單果培養;進行果園生態環境檢測、保護和必要的治理。加強果園管理,規范樹形,對疏蕾授粉疏果、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果園生草、病蟲害綜合防治、整形修剪等提高果品質量的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栽培模式、統一管理技術,使同一產區、同一品種生產出統一技術標準的產品,推動全縣獼猴桃產業高效發展。
著力構建獼猴桃產業預警監測體系。一是建立病蟲害預防監控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以鎮為監控點,對危險性、檢疫性病蟲害進行預測、預報、預防。對引進的品種和苗木要進行嚴格的病蟲害檢驗檢疫。二是建立健全果品質量監督檢驗標準體系。加快獼猴桃產品質量分級標準、農藥等衛生安全標準以及獼猴桃包裝、貯運、標志標準的制訂工作,完善獼猴桃產品、獼猴桃生產資料和獼猴桃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手段,提高檢測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獼猴桃產品及農藥安全、衛生監測體系,加大果業生產資料的管理,嚴格控制環境污染。全面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建立“綠色”果業生產資料供應點,從源頭上杜絕有害物進入果業生產環節;實行清潔生產,實現污染物最少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落實扶持政策,促進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現代果業的最佳模式,龍頭企業和發達的市場體系是推進現代果業的最大動力。首先,通過引進、扶持、培育等措施,重點扶持有一定種植規模的龍頭企業,在資金安排、行政管理、基礎設施配套、農民素質等方面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生存環境;提高果品生產和商品化處理水平,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增加果品附加值,帶動整個產業鏈壯大,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層次的專業化合作組織,讓農民與企業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把分散的果農組織起來,實現技術、果品質量、銷售的統一,以“企業 +基地 +果農”、“公司 +果農”、“專業市場 +果農”、“市場 +加工企業 +果農”、“合作經濟組織 +果農”等模式組建銷售體系,建立良好的產銷合作關系。通過統一收購、統一商品化處理、統一運輸和統一銷售,實現品種統一、品牌統一,提高農民抗御風險的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推動岐山縣獼猴桃產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