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新 焉紅旗
肩周炎是一種肩關節囊與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性炎癥。以肩部的疼痛和活動障礙為特點,多發于50歲以上女性中老年人。肩周炎通常的治療方法有局部封閉、手法松解、功能鍛煉、口服消炎止痛藥以及肩關節鏡治療等。在這些治療方法中,手法松解是改善肩關節功能最有效的手段。但單純的手法松解存在可能引起骨折、脫位以及神經及周圍組織損傷等方面的不足。而麻醉下手法松解克服了這些不足,在臨床的應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本組230例中,男90例,女140例,年齡在43~78歲之間,發病時間3個月~3年,一年以內的94例,一年以上的136例,左側121劉,右側106例,雙側3例,所有患者都有明顯的肩周炎臨床癥狀。肩關節穿刺點即肱二頭肌長頭附著點,關節盂壓痛點。肩關節隨著癥狀的加重,活動范圍及角度變小,均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X光片未見關節異常,確診為肩周炎。
2.1 肩關節是全身各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但因“頭大盂淺”肱骨頭關節面只有1/3~1/4與肩胛盂接觸其關節囊松弛,關節的穩定大部分靠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肩關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收到來自各方面的摩擦擠壓,而易發生慢性勞損。關節的硬化和痙攣使關節及周圍組織的內力改變,張力增加,運動障礙,代謝受到影響,出現無菌性炎癥反應。外力作用,風、寒、濕等環境變化,肌腱、肌肉、關節囊、滑囊、韌帶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組織液滲出,而形成進一步粘連、疤痕、組織攣縮,粘連的程度可達肩周,軟組織廣泛性粘連、關節軟骨間粘連,造成關節活動的嚴重受限。
2.2 本病與內分泌變化有關,人50歲左右進入更年期,這時性激素下降80%,腎上腺皮質酮減少10%,雌雄激素均有蛋白合成作用。雄激素能使肌肉肥大,較少雄激素肌肉萎縮,關節及韌帶纖維體積變小,質變致密,彈性變差,硬化攣縮,關節被“凍結”,許多患者無明顯誘因而發病。
3.1 患者取仰臥位,患肢與軀干呈30°角,手掌內旋,放于床前面,取2%利多卡因10 ml,醋酸潑尼松注射液25 mg+生理鹽水至20 ml,注射關節腔內,關節盂下緣疼痛點注射醋酸潑尼松龍1 ml,加利多卡因5 ml,5 min后待麻醉藥生效后實施手法:患者取坐位,在患肩做拿、捏、滾法按摩,使藥物充分吸收,按摩同時將患肩內旋放置于頭后枕部,突然后伸,手法要輕快,同樣將前臂旋內放置于后背側,突然上提,以手尖達至對側肩胛部為準,再用同樣手法外展肩關節,達至功能位,同樣手法要輕快[1]。病情重者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和術者都可以聽到撕扯聲,如此反復按摩,后身內旋上提,肩部外展3~4次,達至功能位置。所有手法應該在患者沒有精神準備的前提下實施,以免患者不能配合治療。
3.2 功能鍛煉 肩關節功能達到標準后,有條件的患者每天一次按摩,堅持兩周,條件不允許,可以自我功能鍛煉,以肩關節為軸做旋轉動作,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做數次患肢上舉內旋貼頭后枕部,盡力觸及對側面部。前臂內旋貼后腰部上提至肩胛部,上肢外展做爬墻動作,盡力達到功能位。功能鍛煉沒有次數限制,如有時間就可以堅持做上述以上功能鍛煉兩周。
3.3 治療結果
3.3.1 治療標準[2]優:肩關節疼痛完全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良:肩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功能明顯改善,基本恢復正常;可:肩關節疼痛減輕,功能部分恢復;無效:無改善。
3.3.2 治療結果 優213例,良11例,可5例,無效1例,其中5例中有4例兩周后行二次松解術,術后半月基本痊愈。1例患者術后功能達到正常位置,但疼痛較輕,再施手法按摩一個月痊愈。無效患者屬于關節僵直,手法失敗。
4.1 肩周炎在祖國醫學上稱為“五十肩”、“凍結肩”、“肩凝癥”。關節粘連后,患肢上舉、外展、內旋、后伸等動作受到限制,為了充分松解粘連,也可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在手術期間不能感受到疼痛。
4.2 施術時,醫生手法要適當度,不能過度外展,以免造成肩關節脫位。對于少數肩關節功能尚可的患者,采取局部封閉,術后自行功能鍛煉,也可以達到治療效果。
4.3 對于嚴重的高血壓、心臟病禁止使用手法。
[1] 單杰,郭保利.肩周炎的麻醉下推拿治療.按摩與導引,2003(02).
[2] 余國芬,邵景漢.異丙酚靜脈麻醉復合臂叢鎮痛下手法松解術治療重癥肩周炎的療效觀察.現代實用醫學,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