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思斌
抗精神病藥與糖尿病
汪思斌
許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患糖尿病的幾率高于一般人群。氯氮平、奧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已被證實能夠引發或加劇糖尿病。Miller EA等[1]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服用了抗精神病藥的7381個患者中,339人發展成了糖尿病,年發生率為4.7%。其中,服用利哌酮的患者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最低,而奧氮平、氯氮平,在導致糖尿病發生的風險上,與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相比,無顯著差別。
抗精神病藥糖尿病1抗精神病藥引發糖尿病的具體機制
[1] Miller EA,et al.Incidence of new-onset diabetesmellitus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 atypical neurolep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JNerv Ment Dis,2005,193(6):387-395.
[2] Johnson DE,etal.Inhibitory effectsof antipsychoticson carbacholenhanced insulin secretion from perifused rat islets.Diabetes,2005,54(5):1552-1558.
[3] Hosojima H,et al.Early effects of olanzapine on serum levels of ghrelin,adiponectin and lepti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Psychopharmacol,2006,20(1):75-79.
[4] Palik E,et al.Correlation of serum ghrelin levels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carbohydratemetabolism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typical antipsychotics.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5,68Suppl1:S60-4.
100000海軍北京阜成路離職干部休養所
關于抗精神病藥引發糖尿病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仍在探索之中。
目前普遍認為,肥胖與糖尿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有文獻報道,長期應用抗精神病藥物后,患者出現體重增加或肥胖比例高達60%。至于抗精神病藥物是如何引起患者體重增加或肥胖的,還存在不同觀點。有研究表明,中樞的5-羥色胺系統參與攝食行為的調節,阻斷5-羥色胺受體可增加攝食行為,與肥胖的發生有關。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均是5-羥色胺相關受體的拮抗劑。還有研究者認為,抗精神病藥源性肥胖與瘦素及其受體有關。瘦素是脂肪組織合成分泌的一種脂肪因子,能夠抑制食物攝入,增加能量消耗以及抑制脂肪的合成,從而使體重下降。臨床研究發現,服用抗精神病藥的患者存在瘦素水平異常升高和瘦素抵抗的現象。不論具體機制如何,抗精神病藥物能夠引起肥胖的觀點已被普遍認可。肥胖患者由于脂肪過多,堆積于肝臟等器官,使肝糖原貯存減少,引起血糖升高。另外,肥胖者組織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數目減少,與胰島素的結合能力降低,造成胰島素的相對不足,難以維持正常的糖代謝。于是胰島β細胞高負荷工作分泌胰島素,久而久之,胰島功能受損,誘發糖尿病。
但也有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藥引發或加劇糖尿病,還可能不依賴于體重的增加。有可能是藥物直接改變了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能力的結果,所以Johnson DE等人[2]利用大鼠離體胰島模型,來研究幾種抗精神病藥物在膽堿能刺激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中的作用。體外試驗的數據顯示,奧氮平和氯氮平是有效的毒蕈堿型M3拮抗劑。這些研究證實了低濃度的奧氮平和氯氮平能夠顯著地、有選擇性地阻斷毒蕈堿型M3受體,從而減少膽堿能刺激的胰島素分泌,這可能是增大患高血糖癥和糖尿病風險的因素之一。Ghrelin、瘦素和脂聯素,在糖脂代謝的調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Ghrelin能夠增加攝食和脂肪存積,還可以抑制胰島素的分泌;瘦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島β細胞,抑制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脂聯素能夠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增強胰島素敏感性。Hosojima H等[3]研究了奧氮平對血漿中這三種脂肪因子水平的早期影響。他們給13名精神分裂癥患者以奧氮平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開始不久,患者血漿中ghrelin水平降低,瘦素水平升高,而脂聯素和胰島素水平沒有顯著改變。然而Palik E等[4]人的研究結果卻和Hosojima H的不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患者,血漿中ghrelin的水平明顯增高,這與體重增加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加重患糖尿病風險的現象有關。以上是現有關于抗精神病藥引發或加劇糖尿病機制的幾種理論,雖然機制還不明確,尚在研究階段,但抗精神病藥與糖尿病的重要關系已是較公認的,對精神科患者的糖尿病的預防、監測及干預治療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其機制也會隨著人們的關注和努力逐漸揭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