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嬌
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極常有蛛網膜下腔出血(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出現(xiàn),其發(fā)生數量在出血性腦卒中與急性腦卒中分別占20%與10%之多。整個病情相對兇險,發(fā)病快進展急,并且還有一定的死亡概率[1]。50例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SAH患者,接受了本研究治療,現(xiàn)對這些患者的開展全面分析。
1.1 一般資料 50例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山血患者,均行腰穿或頭顱CT確定。年齡是19~87歲,平均年齡(54±15)歲,其中女23例,男27例,既往有高血壓病26例,以及11例腦梗死,13例糖尿病;有15例在睡眠與靜息時發(fā)病,其余35例皆發(fā)病于活動時。
1.2 臨床表現(xiàn) 各種病癥為1例偏癱,5例頭痛伴發(fā)熱,5例肢體抽搐,4例失語,8例動眼神經麻痹,8例頭暈、4例頸背部疼痛,35例頭痛、12例意識障礙,
1.3 影像學檢查 在對患者進行CT頭顱檢查時,當即確定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48例,2例CT檢查正常的患者經過腰穿后也得到了確診。
1.4 方法 有10例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擇期手術與急診手術各占5例;這包括2例腦動脈瘤夾閉與8例開顱清除血腫。此外,剩余40例患者皆為保守治療,包括止血、吸氧、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大小便保持通暢等針對性治療,隨后同步展開了腦脊液置換治療。
經過治療僅有4例患者沒實現(xiàn)痊愈或者體征消失,這些患者中有2例患者確診為CVS(腦血管痙攣),其結果為致殘、死亡各1例。另外2例患者,有1例患者起病之后就開始昏迷,緊急治療后恢復清醒,但是在第14天又一次陷入昏迷而后因無法救治死亡;還有1例患者情況與之類似,此患者在起病10 d之后才出現(xiàn)昏迷,救治之后病情好轉恢復清醒,不過患者存有遺留癥狀。
作為使脊髓及腦表或腦底部面因多種原因使得血管產生破裂的SAH,故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因為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而產生[2]。有10.6/10萬人年發(fā)病率的自發(fā)性SAH(原發(fā)性SAH),在急性腦血管病死亡率排行中與腦出血和腦梗死同排在前三位。在SAH的病癥表現(xiàn)中頸強直和頭痛無疑是最為突出的,這在尚未確定顱內占位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存在之時,更應當加強對SAH的關注。患者如果已經出現(xiàn)突發(fā)的嘔吐伴腦膜刺激癥、劇烈頭痛,醫(yī)護人員應提醒患者,提高警惕采用CT對腦掃描檢查,如果條件允許還應帶結合腦脊液行腰穿檢查,這樣就會對SAH有一個肯定性的診斷,若想對SAH的病因進行明確了解還可以對患者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這些檢查再配合及時、正確、有效的治療才會對患者產生最為有效的療效,患者的生存與預后也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3]。
通過研究有部分國內學者對CT檢查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的作用十分推崇,認為這樣檢查對出血的范圍和部位甚至包括其他類型的異常改變都能進行觀察與了解,故應作為推廣開來[4]。不過事實卻證明CT檢查雖然在神經內科的各項常規(guī)檢查當中已經得到了普及,不過在對SAH進行檢查時仍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辨別,也許是因為患者腦出血量小或延遲對其產生了影響而產生檢測誤差。經過文獻報道可以獲知,SAH誤診率最高可以達到37.0%,在對老年SAH進行診斷的時候甚至可能更高的誤診率[5]。具有可以顯示病變大小、部位,載瘤動脈情況、出血病因等狀況,且在SAH的病因等其他檢查中有極為重要的作用DSA,能夠為SAH患者為外科手術治療或血管內栓塞治療起到相當重要的幫助與指導作用。
在SAH患者中間死亡率最高的原因是腦疝,目前對于此癥狀的解決方案基本上都是應用脫水劑防止患者在急性出血期內出現(xiàn)意外,發(fā)病后的首天(24 h)就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險期,期間也非常容易出現(xiàn)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等晚期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對這種情況的治療除了傳統(tǒng)手術方式之外,技術更為先進安全的血管內栓塞治療也得到了更多的應用,因為其手術風險明顯小于其他治療方式,回復速度也很快,這就使得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1]王煒明.腦脊液置換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觀察.中國基層醫(yī)藥,2008,15(5):856-857.
[2]沈健康.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的現(xiàn)狀和前景.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1(11):641-642.
[3]強昌富.CT報告陰性的蛛網膜下腔出血32例.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4):427-428.
[4]馮耀鴿,解萌.螺旋CT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價值.濰坊醫(yī)學院學報,2006,28(1):70-71.
[5]田少華.老年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特點分析.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7(5):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