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冉
近年來剖宮產率居高不下,使得剖宮產術后發生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例不斷增加。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16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16例患者,年齡23~35歲,平均29.5歲,均為足月妊娠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其中6例為縱切口,10例為橫切口,發病時間為剖宮產術后1月至6年,但大多發生在術后2年內。經手術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1.2 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術后出現腹壁切口瘢痕處腫塊,伴經期疼痛,月經凈后疼痛緩解,腫塊縮小,呈進行性加重。其中5例需服用止痛藥物,11例疼痛可忍受。觸診于腹壁切口瘢痕處可及不規則結節,大小不等,質地偏硬,較固定,有一定的壓痛。
1.3 輔助檢查 超聲顯示腹壁切口瘢痕處皮下軟組織內可探及邊界不清的低至無回聲區,邊界不規則,欠清晰,無完整包膜,內可見不規則液性暗區,包膜內缺少血流頻譜。16例患者血清CAl25檢查均正常。
1.4 治療方法 16例患者均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手術治療,切口選擇于原剖宮產切口或腫塊上方,切口盡量大于腫塊,用銳性分離法游離病灶,電刀距腫塊邊緣外側1.0cm完整切除病灶及腹直肌前鞘,穿透肌層及腹膜者進腹腔切除病灶,術中見12例病灶位于原手術切口脂肪層及腹直肌前鞘處,3例累及腹膜。1例浸潤腹腔,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顏色呈紫藍色。
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示:增生的纖維組織中可見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纖維素及紅細胞、炎細胞,均證實為子宮內膜移位病灶。16例患者術后均給予孕三烯酮2.5 mg,1次,每周2次,口服3個月,隨訪6個月~2年均無復發。
3.1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目前有幾種學說,如子宮內膜種植學說、淋巴及靜脈播散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以及免疫學說等[1]。目前認為,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由于手術操作過程中,具有異位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碎片脫落直接種植在切口上而形成的,屬醫源性種植。但在剖宮產術時,子宮內膜碎片污染切口并非少見,但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并不高,說明大部分被子宮內膜碎片污染切口者,并不發生內膜異位癥,此時用子宮內膜種植學說就無法解釋。最近有學者提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和發展與內膜干細胞可能有關。在位子宮內膜基底層的干細胞異常脫落,在局部微環境的刺激誘導下進入增殖、分化程序最終發展為子宮內膜異位病灶[2]。在體外培養的異位子宮內膜細胞具有集落形成能力,更進一步表明異位的子宮內膜中可能存在干細胞。異位干細胞移入和分化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一種新機制。
3.2 診斷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瘢痕處或周圍出現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的痛性結節。月經期腫塊增大,疼痛明顯,月經期后腫塊縮小,疼痛緩解,檢查腫塊質地偏硬,較固定,邊界不清,有一定的壓痛,均為單個,彩色多普勒B超檢查可確定包塊的大小、部位、囊實性等。本組14例均臨床診斷,手術切除病灶送病理檢查確診。
3.3 治療及預防 藥物治療有假孕療法及假絕經療法,一般至少用藥6個月以上,但由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處于大量結締組織包圍中,對藥物反應差,故目前治療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以手術切除為主。徹底完整切除病灶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徹底完整切除病灶,要做到在切除病灶時,應同時切除異位結節周圍的纖維結締組織外正常組織的1~2 cm。為防止復發,本組14例患者術后均給予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療6個月。但只要病灶切除干凈,術后可不予輔助藥物治療,隨訪也不會復發。嚴格掌握剖官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是預防本病的首選措施。規范手術操作,保護好子宮切口周圍術野,切開腹壁時用濕鹽水紗布墊保護好腹壁切口。在剖宮產手術時,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官腔操作。若胎盤自娩完整時不必常規擦拭官腔。擦拭官腔時應一次性使用紗布,接觸官腔的紗布或器械不要接觸手術切口部位;縫合子宮切口時不穿透子宮內膜,關腹前吸凈腹腔殘余液體,縫合腹壁切口時要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就能有效降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
[1] 樂杰.婦產科學.第 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25-326.
[2] 王妹,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一一種干細胞疾病.現代婦產科進展,2008,17(10):7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