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林
河北省平泉縣醫院理療科,河北平泉 067500
針刺輔以心理誘導治療郁證48例
吳桂林
河北省平泉縣醫院理療科,河北平泉 067500
目的探討針刺輔以心理誘導治療郁證可否收到理想效果。 方法 隨機選取48例門診診斷為郁證的患者,以標準針刺穴位與手法治療同時結合心理誘導,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分析。 結果 治愈率62.5%,顯效率31.2%。 結論 針刺輔以心理誘導治療中醫郁證療效顯著,在臨床中合理應用可收到良好效果。
郁證;針刺治療;心理治療
郁證是由情志憂郁、氣滯不暢所引起的一類病癥。郁證在中醫內科中辯證分型較多,但針灸臨床中以“梅核氣”和“臟燥”證為主。筆者2002~2006年采用針刺結合心理誘導治療本病48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48例均為2002年以來在筆者所在醫院門診診斷治療的患者,男5例,女43例;年齡17~61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1個半月。
1.2.1 針刺主穴 人中、內關(雙)、三陰交(雙)。
1.2.2 針刺方法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2~0.3寸,雀啄法,刺激至眼球濕潤或淚為度。內關:直刺,1.0~1.5寸,采用捻轉提插瀉法。三陰交:針體與皮膚呈45°,1.0~1.5寸,提插補法。每日針刺1次,5次為1療程。
1.2.3 心理治療 (1)舒七情: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心歡欣,或逢喜事,或天氣喧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愛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1]。(2)七情更相治病法則:故悲可以治怒,以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2]。臨床治療中從接診,展開治療,到后期康復,依據患者體質、發病癥狀和發病次數,逐層次展開心理誘導[3]。(3)針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具體情況,可使用呼吸訓練和松弛訓練以及咽部導引法進行自我鍛煉[4-5]。
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者;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但仍感覺身體疲憊虛弱,反應遲緩者;無效:各種癥狀均無改變,須轉科治療者。
本組48例,經2個療程的治療,治愈30例,占62.5%;顯效15例,占31.2%;無效3例,占6.3%。
患者李某,女性,37歲,農民。患者行動遲緩,表情淡漠,由家屬陪伴來診。家屬代訴,前一日其父醉酒誤墜火爐身亡,目睹其慘狀后驚嚇而失語。臨床體格檢查諸病理反射未引出,肌力正常。CT檢查:顱內未見異常。五官科檢查:未見占位及其它器質性改變。舌紅苔薄,脈細緩。初診為郁證(癔病性失語)。處方:主穴:內關、三陰交、心俞、人中。配穴:上廉泉、照海、太沖。進針后于廉泉、內關兩穴行瀉法后患者開始躁動,繼而悲泣不休,時而口中念念有詞。針后囑其家屬給患者飲溫開水,令其靜臥,避免刺激。次日來診,患者仍啼哭不止,并拒絕接受治療,自稱是“常仙”附體,譫語妄言,語調異常,躁動不安。調整處方:人中、內關、三陰交、太溪。三診時,情緒已趨于平穩,能同意接受治療,但仍反應遲緩,面色蒼白少華,神情疲倦。脈細數。處方:內關、中脘、三陰交、照海;灸心俞、足三里。又延續治療兩日后,患者除自覺疲乏無力外,已無不適。囑其回家后適當調養,避免刺激。在本病治療過程中,暗示與誘導同時使用為治療增加了很大效果。
郁證的發生是因郁怒、思慮、悲哀、憂愁七情所傷,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本病初起因氣滯而加痰濕、食積、熱郁者,則多為實證;郁證日久,心情抑郁飲食減少,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致脾氣虛弱或腎陰虧耗等病理表現。脾氣虛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腎陰虛則不能上濟心火,虛火妄動以致心神不寧,而成悲怒無常之態。故在本病治療過程中,據患者不同情況配合太沖、豐隆、心俞、中脘、照海等穴,則效果更加理想。現代醫學認為精神受刺激如過度驚恐、過度悲愁、過度憤懣,減弱神經系統抵抗力的如過度用腦、貧血、外傷、慢性中毒等都可誘發本病。臨床中婦女患病比例高于男性。此病癥候很復雜,可發生感覺障礙,嗅覺障礙,運動障礙或神經、分泌、營養等障礙。但臨床理化檢查常無病理性改變。針灸治療本病簡便易行且療效肯定,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李東垣.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2.
[2]張子和.子和醫集·儒門事親[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5.
[3]田代信維.森田療法入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7-44.
[4]楊權,張獻共.焦慮障礙的診斷和治療[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24.
[5]曹庭棟.老老恒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4.
R246.1
B
2095-0616(2012)06-73-01
201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