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華 徐 遠
1.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級中醫內科學專業,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北京 100029
中西醫結合診治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1例
孔艷華1徐 遠2
1.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級中醫內科學專業,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北京 100029
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低血糖;中西醫結合;激素
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IAS),是由于自身免疫、自身抗體作用引起的一組低血糖綜合征,是一種臨床上較為罕見的內分泌疾病。現將臨床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的IAS病例報道如下:
患者,男,76歲,離退。主因“近1個月暈厥伴低血糖發作2次”于2011年6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1個月前于下午3點看書時突發暈厥,發作前無頭昏、黑蒙、饑餓、心悸、胸悶等不適癥狀,約10 min后意識恢復,無抽搐、無肢體活動及言語障礙。入院3 d前于早晨5點坐位休息時突發暈厥,發作前亦無饑餓、心悸、頭昏等不適癥狀,約10 min后意識恢復,大汗出,當時測血糖1.20 mmol/L,給予葡萄糖靜點后癥狀緩解。患者為進一步查明低血糖原因入院。患者既往無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病史,未服用任何藥物。
查體:體溫 36.7℃,血壓 120/70 mm Hg,呼吸 20/min,脈搏72/min,精神萎靡,面色晦暗,面容憔悴,少氣懶言,身體羸瘦,不思飲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出血點及瘀斑,淺表淋巴結未觸及;甲狀腺無腫大、未捫及結節,未聞及血管雜音;心肺聽診無異常,腹平軟,肝、脾肋下未及,未捫及包塊;雙下肢無水腫,可見濕疹散在分布、脫屑、破潰,雙足底干燥、皸裂,雙下肢瘙癢難忍。入院后第1周低血糖癥狀反復發作,每日發作一次,發作時急查血糖均在1.05~2.50 mmol/L,經靜推50.00%葡萄糖后癥狀緩解,低血糖發作時患者無任何不適主訴,直接表現為意識淡漠、反應遲鈍等大腦皮層功能受抑制的狀態。
實驗室檢查:患者血清IAA抗體陽性,患者胰島素(放免法)(0 h)81.07 uIU/mL,1、2、3 h、低血糖發作時均大于 300 uIU/mL,C 肽水平(0、1、2、3 h、低血糖發作時)分別為 0.78、5.51、9.02、3.92、3.01 ng/mL,胰島素稀釋 3 倍后(0、1、2、3 h、低血糖發作時)分別為 26.61、219.90、419.91、284.73、168.36 uIU/mL,患者腹部B超、CT示胰腺未見異常。腹部磁共振示:胰管輕度擴張,未見明顯異常信號。胰腺灌注掃描示:胰腺實質增強未見明顯異常、胰管輕度擴張。垂體CT和MRI正常。甲狀腺功能、皮質醇、補體、免疫球蛋白、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均正常。
診斷:西醫診斷,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IAS)。中醫診斷,虛勞病,脾腎兩虛,濕濁內蘊證。
治療:西醫治療,潑尼松10 mg(tid)。中醫治療:六君子湯、消風散加減。
出院情況:出院時低血糖發作頻率較前減少,空腹血糖波動在4.40~6.00 mmol/L,餐后血糖在7.00 mmol/L左右,睡前血糖在8.00 mmol/L左右,凌晨3點血糖在6.00 mmol/L左右。患者精神狀態良好,反應靈敏、應答自如,下肢濕疹基本消失,足底皸裂明顯改善。
2011年9月13日隨訪,患者低血糖僅發作一次,當時測血糖為3.00 mmol/L,未出現暈厥,12月28日再次隨訪患者,未再出現低血糖。出院后患者一直跟隨門診湯藥調理,選方以培補脾腎為基礎,佐以疏肝、化濕之品。現患者已停服激素。
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在1970年由日本Hirata Y等[1]首次報道。經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從1985年我國上海瑞金醫院首次報道以來,國內病案報告僅50余例。本院內分泌科楊文英教授及卜石醫師曾于2007年在中國糖尿病雜志發表相關綜述。由于該病罕見,部分患者被誤診、誤治。2006年中華內科雜志刊登文章總結國內40例該病患者,其中有7例被誤診而行手術治療。未及時診治者可因低血糖昏迷、腦部并發癥而死亡。目前,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IAS存在遺傳免疫缺陷基礎,林少達等[2]認為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HLA-DR4及HLA-DRB1*0406等位基因可能是主要的易感基因;也有學者認為和使用藥物有關,計成等[3]對36例INS研究發現,有1例發病原因說明為中藥,未描述具體成分,其他35例中,甲巰咪唑占63.89%(23/36),硫普羅寧占 19.44%(7/36),另有 5.56%(2/36)為丙基硫氧嘧啶。
中醫對本病沒有明確的病名,根據患者的表現:精神萎靡,面色晦暗,面容憔悴,少氣懶言,身體羸瘦,不思飲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歸屬為“虛勞病”的范疇。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養;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充,臟腑經絡失于濡養;脾胃運化失司,清陽不升,斡旋失司,導致濕濁內蘊,而見雙下肢濕疹散在分布、脫屑、破潰;脾胃虧虛,生化乏源,血虛生燥,故見雙足底干燥、皸裂,雙下肢瘙癢難忍。總以健脾化濕、養血潤燥為法,方選六君子湯和消風散加減。因患者思慮過多,肝氣不疏,故加鉤藤、防風等藥物疏肝疏風,并給予芳香化濕之藿梗、荷葉。7劑藥后患者下肢濕疹逐漸好轉,因患者服用激素后出現舌質紅、少苔、脈細等一派陰虛火旺之象,考慮潑尼松為陽熱之藥,入內化生燥熱、耗傷陰液,津液虧乏,然患者患病日久,損傷陽氣,陰陽俱虛,故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加熟地黃、肉蓯蓉、巴戟天、山萸肉等補溫補腎陰腎陽之品,調和陰陽。繼服21劑后患者狀態明顯好轉。
現代醫學對本病有較明確的診斷治療方案,在控制低血糖的發作上有著其他醫學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對于免疫因素引起的效果不佳。現代研究表明,六君子湯有明顯改善小鼠免疫的功能[4],巴戟天能明顯促進小鼠脾細胞的增殖,顯著增強脾細胞抗體形成的數目,具有顯著增強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5]。Palu AK等[6]發現海巴戟天的果實提取物能刺激CB2效應器釋放介質,抑制IL-4的釋放,從而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改善小鼠的免疫力。肉蓯蓉對化療荷瘤小鼠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有較好的保護作用[7]。祖國醫學認為脾腎為先后天之本,治療本病以培補脾腎為基本治法,以六君子湯為基本方,配伍巴戟天、肉蓯蓉等滋補腎臟的藥物,可明顯調整患者體內陰陽的失衡、減少低血糖的發作次數、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起到類似激素的作用。
[1]Hirata Y,Ishizu H.Elevated insulin-binding capacity of serum proteins in a case with spontaneous hypoglycemia and mild diabetes not treated with insulin[J].Tohoku J ExpMed,1972,107(3):277-286.
[2]林少達,陳仲賢,張漢靈.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6(3):149-151.
[3]計成,黃洪.藥物致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1例并文獻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32):3031-3032.
[4]張曉莉,唐小云,宋寶輝,等.六君子湯上調小鼠免疫功能的機制[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5,21(6):784-785.
[5]徐超斗,張永祥,楊 明,等.巴戟天寡糖的促免疫活性作用[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3,19(6):466.
[6]Palu AK,Kim AH,West BJ,et a1.The efects of morinda citrifolia L.noni on the immune systems: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J].J Ethnopharmacol,2008,115(3):502.
[7]曾群力,鄭一凡,呂志良.肉蓯蓉對化療荷瘤小鼠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2002,4(31):284-287.
R581.1
B
1674-4721(2012)10(c)-0156-02
2012-02-23 本文編輯: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