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筱囡
正常尿液中僅含微量蛋白質,尿液中蛋白質含量超過150 mg/24 h的,尿蛋白的檢測可用于初步判斷腎臟的功能、協(xié)助診斷其他系統(tǒng)多種疾病、進行疾病的動態(tài)觀察及療效評判等。尿蛋白檢查可分為定性和定量兩大類試驗。在進行尿蛋白定性時,應綜合各種因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適宜的方法。盡管定性試驗比較方便,但有時難以反映蛋白尿的實際含量,有條件時,最好進行定量檢查。
1.1 磺基水楊酸法 在酸性條件下,磺基水楊酸的磺酸根離子與蛋白質氨基酸陽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蛋白鹽沉淀,沉淀生成的程度可反映蛋白質含量。該法靈敏,極輕微反應無意義。判斷結果應及時,否則會使陽性增高。
1.2 加熱乙酸法 掌握加熱乙酸法檢測尿蛋白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項及質量控制。加稀乙酸使尿液pH減低并接近蛋白質等電點(pH 4.7),促使變性凝固的蛋白質進一步沉淀,并可消除因加熱使磷酸鹽或碳酸鹽析出造成的渾濁。為避免因鹽類析出所致假性渾濁,操作時務必按照加熱、加酸再加熱的程序。加入乙酸的量要適當,約為尿量1/10,過多或過少均影響結果準確性。加熱試管上段的尿液,以便與下段尿液形成對照。加熱乙酸法是最經典、最準確的方法。
1.3 干化學試帶法 了解常用干化學試帶模塊3~7的化學組成、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利用指示劑的蛋白質誤差原理,蛋白質與指示劑的離子(溴甲酚藍、四溴酚藍二酯)相結合生成復合物,引起指示劑的進一步電離超過尿液的緩沖能力,指示劑則發(fā)生顏色變化。顏色的深淺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三聯(lián)或多聯(lián)干化學試帶,廣泛pH試紙。新鮮尿液。測定尿液pH如尿液pH<3或pH>8應調至5~6。檢測將試帶浸入尿中立即取出,吸去多余尿液,1min內與標準色板比色[1]。試帶應干燥、避光保存,遠離酸性和堿性物質。渾濁尿不影響比色,但尿液顏色異常將影響結果的觀察。
2.1 濁度法 也叫蛋白質沉淀法,是目前測定尿蛋白含量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沉淀劑加人尿中使蛋白質沉淀而形成一定的濁度,經光度計或散射濁度計直接測定懸液中粒子的散射光。
2.2 染料結合法
2.2.1 直接法 通過染料與蛋白質結合時,其最大吸收率的漂移來檢測的。優(yōu)點是蛋白質與染料結合快速,呈色穩(wěn)定、靈敏度高。缺點是陽離子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對呈色反應有正干擾,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有負干擾。考馬斯亮藍染料易附著于玻璃容器表面,影響試驗的準確性和精密度。2.2.2 沉淀法 是蛋白質與結合的染料在TCA作用下共同沉淀下來,然后在稀堿溶液中復溶,再比色測定染料吸光度。常用染料:麗春紅S、苯胺藍[2]。優(yōu)點是白、球蛋白反應較一致,靈敏度高。缺點是操作費事,不能自動化,未結合染料不易除盡,酸可溶性蛋白不被酸沉淀,可使結果偏低,氨基糖苷類可使測定結果偏高。
2.3 化學呈色法 利用試劑中無機離子與蛋白肽鍵反應而顯色,不管蛋白質的種類如何,其肽鍵是一致的,反應顏色與肽鍵量成正比。常用的反應試劑:雙縮脲試劑、福林(Folin)試劑、氧化鐵一鞣酸試劑。在酸性沉淀劑中,鎢酸沉淀蛋白質較完全,TCH不能沉淀某些低分子量糖蛋白。與其他方法比較,化學呈色法敏感性適中,干擾因素少,雙縮脲法被推薦為尿總蛋白質測定的常規(guī)參考方法。
尿蛋白測定易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可致假性結果,如尿酸鹽含量高時,尿呈酸性反應,蛋白試紙法結果較實際情況低,磺基水楊酸法易呈假陽性;大量使用青霉素時,磺基水楊酸法易呈假陽性反應;使用造影劑時,磺基水楊酸法、加熱醋酸法均可出現(xiàn)假陽性反應;當尿呈強堿性時,出現(xiàn)蛋白試紙法假陽性反應,而磺基水楊酸法和加熱醋酸法呈假陰性反應。當尿蛋白僅為一些特殊蛋白質時,蛋白試紙法和磺基水楊酸法均不敏感。因此,在進行尿蛋白定性時,應綜合各種因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適宜的方法。盡管定性試驗比較方便,但有時難以反映蛋白尿的實際含量,有條件時,最好進行定量檢查。尿蛋白定量一般進行24 h尿蛋白測定。24 h尿蛋白定量能準確地反映每天排泄的尿蛋白量。急性腎小球腎炎時,尿蛋白定性為陽性,尿蛋白定量為1~3 g/24 h。蛋白尿雖不是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特異指標,但尿蛋白含量對急性腎小球疾病的診斷、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
[1]聞平,陳蕾,郭月芳,周春紅.晨尿尿蛋白/尿滲透壓比值測定的臨床應用評價.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09.
[2]王平平,王小兵,馬文.尿蛋白/尿肌酐與24小時尿蛋白定量相關性分析及臨床應用.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