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民 陳丹
輸入性惡性瘧疾臨床特點的觀察
陳愛民 陳丹
目的總結輸入性惡性瘧疾患者臨床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69例輸入性惡性瘧疾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臨床特點。結果治愈67例,占97.1%;復發2例,占2.9%;自動出院1例、死亡1例,各占1.4%。結論嚴密觀察患者臨床特征及正確有效的處理方法,可明顯提高患者治愈率。
輸入性惡性瘧疾;臨床特點;觀察
惡性瘧疾在非洲國家年發病2-3億例,死亡100萬例以上[1],而在我國卻早已罕見。近年來,隨著國際交往的日趨頻繁,我省輸入性惡性瘧疾感染病例逐年增多[2]。由于患者病情重、并發癥多、死亡率較高,且具有傳染性,社會危害較大,因此輸入性瘧疾已成為新出現的公共衛生問題。輸入性瘧疾常以畏寒、發熱、頭痛為首發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我院做為河南省惡性瘧疾救治中心,自2010年3月31日至2012年1月31日,共收治從非洲多個國家回國救治的輸入性惡性瘧疾69例,治愈率97.1%?,F將臨床特點的觀察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9例惡性瘧疾均為從非洲各個國家務工、施工或考察回國而患病的輸入性病例,且由當地疾控中心確診轉入或我院查到瘧原蟲后入院。其中男66例,女3例,男女比例1∶0.05;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37.03歲;地域分布:1例為山東省,余均為河南省;分布時間:2010年18例,2011年42例,2012年1月9例;自費47例,社會基本保險8例,其他14例。
1.2 臨床特點 67例不規律發熱,37.3℃ ~38.5℃8例,38.6℃ ~39℃17例、39.1℃ ~41℃42例;食欲差47例、寒戰38例、頭痛37例、乏力29例、多汗27例、惡心15例、尿黃14例、四肢酸痛14例、夜眠差13例、嘔吐11例、咳嗽9例、頭暈8例、意識障礙5例、胸腔積液5例、血尿4例、胸悶3例、尿少3例、腹瀉3例、腰痛3例、咳痰2例、心悸1例、腹痛1例、口唇皰疹1例、全身浮腫1例、昏迷1例、血便1例。
1.3 合并癥 電解質紊亂42例、肝損傷34例、血小板減少癥32例、焦慮29例、營養缺乏27例、膿毒血癥26例、貧血25例、腦炎13例、肺炎9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腎功不全7例、多臟器功能衰竭7例、支氣管炎3例、傷寒3例、出血熱3例、休克1例、腎積水1例、心肌損傷1例、尿毒癥1例、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1例。
1.4 實驗室檢查 心電圖異常2例;彩超:脾大29例、脾厚6例;x線:肺紋理增粗21例;血常規WBC<4×109/L 20例、>10×109/L18例;RBC<3.5×1012/L21例;N:>77%23例、<45%8例;L>40%23例、<20%12例;HGB:107~91 g/L11例、90~60 g/L12例、59~30 g/L1例、<30 g/L1例;血小板<100×109/L32例。C反應蛋白>8.20 mg/L48例、膽堿酯酶<5859U/L28例、乳酸脫氫酶>240IU/L35例、總膽紅素>20μmol/L34例、凝血酶原活動度<80%24例、谷丙轉氨酶>40IU/L27例、尿酸<3例、凝血酶原時間>15.1 s 22例、血糖>6.10 mmol/L25例、總蛋白<60 g/L27例、肌酸激酶<38IU/L10例、肌酸激酶同工酶 <25U/L4例、BUN>7.1 mmol/L11例、肌酐>133 mmol/L 7例。血型:A型11例、B:20例、O:17例、AB:6例、未查15例。
69例中治愈67例,占97.1%;2例復發,占2.9%;自動出院1例、死亡1例,各占1.4%。
3.1 臨床特點 本組患者有67例不規律發熱,高熱時伴寒戰、頭痛、頭暈、乏力、四肢酸困、精神差、食欲差等,退熱時多汗。若體溫<38.5℃時,嚴密觀察體溫變化;38.6℃ ~39℃者,給予物理降溫,患者頭部兩側和大動脈附近置冰袋或冷濕敷,或32℃ ~36℃溫水擦浴,忌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對毛細血管中毒性損害;39.1℃ ~41℃冰帽、冰毯、或冰果汁口服、或冰鹽水灌腸,遵醫囑給予安宮牛黃丸1丸/d,療程3 d、或羚羊角粉口服0.3~0.5/g,2次/d,有退熱、緩解頭痛、頭暈及清熱解毒等功效,體溫<38.5℃時停藥。同時多飲水,多汗時及時更換衣物,加強口腔和皮膚護理。
3.2 并發癥 ①本組病例高熱退熱時多伴多汗,導致42例電介質平衡紊亂。應及時抽取血標本檢測電介質,異常時及時糾正。②肝損傷34例。觀察患者有無皮膚及鞏膜黃染、尿黃、食欲減退、惡心等癥狀,停用對肝臟有害藥物,并給予保肝、降酶、退黃治療,在嚴密觀察肝功能基礎上,鼓勵患者堅持規范、全程、足量抗瘧治療直至結束。③血小板減少癥32例?;颊呓^對臥床休息,嚴防摔傷、撞傷等不良損傷,當血小板<20×109/L,給予血小板輸入,成人10~20 U/次,觀察效果。④營養缺乏。本組患者總蛋白降低27例、輕度貧血11例、中度貧血12例、重度、極重度貧血各1例。由于患者高熱消耗增加,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優質蛋白為主,如雞蛋、魚類、瘦肉、豆制品等)、高維生素飲食(如蔬菜、水果、果汁等)飲食,昏迷者給予鼻飼。必要時給予白蛋白輸入,重度貧血者輸注新鮮全血或紅細胞,輸血過程中加強巡視,注意有無輸血反應,同時檢測血常規了解效果。⑤腦炎13例。若患者頭痛、惡心、嘔吐,或有意識障礙、昏迷、瞳孔改變及抽搐等情況,應遵醫囑應用20%甘露醇、高滲糖降低顱壓,腦水腫者可短程小劑量地塞米松緩沖,并加強腦細胞活性藥物應用(如胞二磷膽堿);嘔吐嚴重者應預防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患者躁動、抽搐者可遵醫囑給予鎮靜劑;昏迷者平臥,頭偏向一側,肩下墊高并使頸部伸展,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防止嘔吐物被誤吸而發生窒息,隨時吸痰,勤翻身、拍背,預防肺部感染和壓瘡發生;呼吸異常者給予呼吸機支持,必要時血氣分析每2 h/次。⑥本組病例腎功不全7例、出血熱3例、尿毒癥1例。禁用對腎臟有害藥物,臥床休息,準確記錄24出入水量及尿色變化,檢測腎功能,當尿素氮、肌酐明顯升高時,及時采用腎臟替代治療,并嚴密觀察意識及生命體征,注意有無煩躁、興奮、嗜睡、面色潮紅、痛苦及呼吸困難等反應,并給予處理,指導患者低鹽、低蛋白,中度熱量的飲食,適量限制水分;出血熱低血壓期,加強血流動學檢測,恰當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⑦黑熱尿是惡性瘧疾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瘧原蟲釋放毒素造成的微血管病變引起的急性血管內溶血[3]。本組病例伴血尿4例、腰痛3例,應注意:①尿色逐漸加深應及時停用可誘發溶血反應的藥物,如阿司匹林。②每日攝水總量不少于3000~4000 ml,尿量不少于1500 m l。③嚴重貧血者遵醫囑給予血制品。⑻感染:本組合并膿毒血癥26例、肺炎9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支氣管炎3例。應用抗菌前先進行血培養,最好根據藥敏并按藥物半衰期用藥,保持藥物在血漿內有效濃度。
3.3 心理狀況 本組患者焦慮29例、夜眠差13例、心悸1例。由于患者對該病知識缺乏、隔離,且多為青壯年,承擔著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角色,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煩躁、易怒等。護理人員應熱情、耐心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異常的心理反應給予疏導和鼓勵,向患者講解瘧疾知識,告知患者規范用藥完全可以治愈,減輕其心理負擔,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惡性瘧疾病情重、并發癥多,嚴重者可造成腦、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損傷,因此加強重要器官功能監測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規范、全程、足量抗瘧治療可預防復發。本組有2例復發正是沒有規范用藥造成,又給予抗復燃藥物治療后治愈,因此要加強患者健康教育,增加患者依從性。本文69例輸入性惡性瘧疾有67例出現了高熱,部分患者出肝損傷、腎損傷、感染、貧血等多種癥狀,其中有7例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除1例自動出院、1例死亡外,余通過我們有效的救治、及對病情細致的觀察與處理都治愈出院,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
[1]李莉,周平,董淑華,等.輸入性惡性重癥瘧疾一例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B):55-56.
[2]張紅衛,蘇云普,趙旭東,等.2005-2009年河南省輸入性惡性瘧疫情分析.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0,(6):476-477.
[3]湯林華.輸入性瘧疾的診治與管理.第1版.上海:上??萍汲霭嫔纾?010:23.
450015 河南省傳染病醫院
1.5 方法 ①抗瘧治療:5例給予青甲醚60 mg,q4 h.im,64例給予青蒿唬酯80 mg,q4 h.iv,首次量加倍,當瘧原蟲0/nl改為60 mg.qd。療程3~7 d。②對癥處理。③營養支持:氨基酸、血制品輸入,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1.6 住院天數 平均住院天數7.4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