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林 張英潤
復方樟柳堿注射液顳側封閉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療效觀察
李書林 張英潤
目的觀察復方樟柳堿注射液顳側封閉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療效。方法106例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治療組62例;對照組采用妥拉蘇林注射液治療,治療組采用復方樟柳堿注射液顳側封閉治療,兩組共治療28 d。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84%,治療組總有效率93.5%,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復方樟柳堿注射液顳側封閉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復發樟柳堿;療效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是因為視神經營養血管發生急性循環障礙而導致的一種營養不良性疾患,在臨床發病率較高,
但由于沒有特效藥的治療,導致許多患者視力不能恢復,甚至失明。我們自2006年開始使用復方樟柳堿顳側封閉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就診的缺血性視神經病變106例(106眼)。其中男71例,女35例,年齡32~72歲,平均(52.6±9.7)歲。經檢查患者視盤邊界部分或全部模糊水腫、線狀出血、色淡,視盤周圍視網膜點狀、片狀出血,動脈不同程度變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齡33~71歲,平均(51.9±8.3)歲;治療組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齡32~72歲,平均(53.4±9.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妥拉蘇林注射液12.5 mg,患眼球后注射和顳淺動脈旁皮下注射交替1次/d,14 d為1個療程;治療組采用復方樟柳堿注射液2m l患側顳淺動脈旁皮下注射,1次/d,14 d為1個療程,且這些病例均未使用其他神經營養及擴血管藥物,但酌情使用了降眼壓藥物及間斷低流量吸氧。兩組患者均治療2療程。
1.3 療效判斷 共分4級,包括治愈、顯效、有效、無效。①治愈:視力等于或大于1.0,視野恢復正常,視神經乳頭水腫、滲出消失,恢復正常顏色,視網膜、脈絡膜無水腫、滲出、缺血灶,視野缺損范圍減少30% 以上。②顯效:視力提高等于或大于超過0.3,視網膜無水腫缺血灶,視野缺損范圍減少15% ~30%。③有效:視力提高在0.1~0.3之間,視網膜輕度水腫,缺血灶局限,視野缺損范圍減少低于15%。④ 無效:視力、視野無變化。總有效率為:治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1.0進行處理,療效4級的比較采用riddi分析,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總療效的比較:兩組riddi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84%,治療組總有效率93.5%,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療效的比較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供應視盤表面的視網膜中央動脈發生障礙、供應視神經篩前和篩板部的后睫狀動脈障礙、供應眶內段的顱內段的頸內動脈、視網膜中央動脈、大腦前動脈或前交通動脈發生障礙所致的視神經急性缺血缺氧疾病。另外還有一些疾病,如青光眼,其發生機制中存在著缺血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學者們認為其也是慢性缺血性視神經病變[1]。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分為前部和后部缺血,由于后睫狀動脈循環障礙造成的視神經乳頭供血不足稱為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這種病變使視神經乳頭急性缺血缺氧而水腫。篩板后至視交叉的視神經血管部分缺血導致的視功能損害稱為后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血管擴張藥、激素類藥及神經營養藥是以往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主要方法,但療效不理想,大部分該病患者的視力障礙得不到恢復,有效率僅為40%左右,有些患者甚至失明[2]。
[1]李禎,柳林.缺血性眼部病變的診斷及治療.國際眼科雜志,2008,8(6):1226-1229.
[2]周賢剛,鐘渠,許明德.復方樟柳堿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系統評價.臨床眼科雜志,2006,14(3):229-234.
[3]鄭帆,劉新,陳勤.兩種方法注射復方樟柳堿治療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療效比較.醫學綜述,2008,14(21):3349-3351.
[4]尹宛峽,丁新如.復方樟柳堿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中國醫藥導報,2009,6(6):40.
[5]江萍,莫純堅.中老年人復視38例病因分析.國際眼科雜志,2005,12(4):49-52.
[6]薛玲,王金碩.復方樟柳堿在視網膜震蕩治療中的應用.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7,29(1):73-74.
[7]李丹,邱遠東,丁丁.復方樟柳堿注射液對缺血性眼底病變患者視功能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4,23(4):4814.
474250 河南省鎮平縣人民醫院眼科(李書林);河南省鎮平縣賈宋鎮衛生院(張英潤)
復方樟柳堿是我國發明的抗膽堿新藥[3,4],作用于自主神經系統,有抑制唾液分泌、緩解血管痙攣、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及抗有機磷中毒等作用,系M-膽堿能受體阻斷劑。主要成分是氫溴酸樟柳堿和鹽酸普魯卡因,其中樟柳堿是茄科植物唐左特山莨菪分離的一種生物堿,其氫溴酸鹽為白色結晶,不溶于氯仿、乙醚、苯,易溶于水,無嗅味苦。采用顳側封閉治療的原因為:交感神經網伴隨顳淺動脈,副交感神經(VIP能神經)伴隨面神經顴支,頸內動脈是眼球血供的主要來源,顳淺動脈是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交通支。這樣通過注射部位的植物神經末稍調整植物神經,緩解眼血管痙攣,調整眼血管運動功能,研究證實可以增加眼血流量,從而改善眼組織供血[5]。血管內皮分泌的內皮素相對穩定,有助于維持血管正常血流量及緊張度,促進脈絡膜、視網膜的水腫吸收,恢復患眼視功能[6]。已有研究復方樟柳堿可以穩定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傷后內皮素的異常表達和釋放。并且顳側封閉治療采用的小劑量可以阻斷病灶傳向中樞神經的惡性刺激,有利于局部病變組織的營養改善,調整高級神經的系統活動,研究顯示,應用激素治療無效的或惡化的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改用樟柳堿治療后,視功能可獲得明顯的改善,有效率可以達到90%以上[7]。
我們研究顯示,采用復方樟柳堿顳側封閉治療視神經缺血病變的總有效率可以達到9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兩組有明顯差異(P<0.05)。因此,采用復方樟柳堿治療是可行的,值得臨床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