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鋼
補中益氣湯的臨床運用
董世鋼
補中益氣湯;臨床運用
補中益氣湯創于李東垣,是根據《內經》“虛者補之”、“勞者溫之”、“陷者舉之”的原則而制定,臨床適應病證甚廣,凡因脾氣不足而形成的疾病,或因其它臟腑發生疾病而導致的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清陽不升等癥,均可加減用之。
慌,四肢疲乏,納谷不香,自汗,脈細,舌質淡苔白。用補中益氣湯加淮山藥、炒酸棗仁、白術、龜板。
中氣不足,濁陰內聚。癥見上腹部飽脹,并有不規則的間歇性隱痛,納差,嘈雜吐酸,形寒怕冷,乏力,脈細弱,舌淡胖苔薄白。用補中益氣湯加砂仁、烏賊骨、姜半夏、高良姜。
脾氣虛弱,失其舒展,郁滯為腫。本證多由飲食失調,脾胃虛弱,精微不化,合其升清降濁運化功能失調。癥
中氣不足,腦髓失養。癥見頭昏目眩,氣短心見遍身浮腫,晨起頭面腫甚,動則下肢腫脹,雖能食而疲乏無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苔薄膩,脈濡。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附片、補骨脂、五皮飲。
脾陽不振,運化無權。癥見納谷不化,脘腹脹滿不舒,稍進油膩食物之后大便次數增多,日行數次乃至10次以上,肢倦乏力,腹隱痛,面包萎黃,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弱。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附片、淮山藥、茯苓、罌粟殼、石榴皮。
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癥見頭昏腰痛,氣短,月經色淡無塊,斷續不止,舌淡或邊有齒印,脈虛細弱。用補中益氣加杜仲、桑寄生、阿膠、益母草、仙鶴草。
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癥見氣短乏力,面色暗滯,皮下有大小不等之紫斑,下肢較多,按之無痛亦不褪色,脈細弦,舌淡胖苔薄。用補中益氣湯加淮牛膝、丹參、三七、紫草、牡丹皮。
中氣不足,轉運無力。癥見腹痛喜按,氣短心慌,頭昏自汗,大便閉結,努掙則肛墜,舌胖邊有齒印,苔白。用補中益氣湯加枳實、桔梗、山楂、榔片、熟大黃。
中氣不足,衛外功能失調。癥見頭痛身痛,微熱,頭暈乏力,氣短懶言,納谷不香,自汗,形寒怕冷,舌苔白,脈浮細。用補中益氣湯加荊芥、防風、白芷。
脾虛下陷,津液下脫。癥見帶多如注,色白質稀,無特殊氣味,少腹墜脹喜按,面包黃且無華,食欲不振,胃寒,脈細弱,舌淡苔薄白。用補中益氣湯加鹿角霜、烏賊骨、附片、淮山藥、煅龍骨、煅牡蠣、椿根皮。
氣虛下陷,升降失職。癥見小便不下或欲解不能,不解反滴,頭昏目眩,口淡無味,少腹墜脹,舌質淡苔薄,脈細弱。用補中益氣湯加杏仁、桔梗、澤瀉、車前子。
筆者認為“氣”是人體的生命力,與血共行,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礎物質。“氣”雖為肉眼看不到,而確有物質存在。正是由于這種物質的不斷運動,方促進了人的生長發育及一切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就是人體“氣”的不足,而氣之所以不足,正是脾胃的生理功能受到損傷的結果。正如《脾胃論》所謂“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亦指出“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是元氣之本,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傷,元氣傷則病生矣!故而補中益氣湯取黃芪補益肺氣、實皮毛而閉腠理,拒外邪乘虛入腠,不令自汗,損其元氣。脾為肺之本,脾氣一虛,則肺氣先絕,因而用人參(黨參)、甘草補氣鍵脾;脾氣下注則生濕熱,補氣升陽須防陽亢,故以白術、當歸除濕和陰,燥濕強脾而補血;脾谷氣升,元氣才能充沛,陰火才能戢降,今清氣在下,故用升、柴為使,以升清陽之氣,協黃芪、甘草甘溫之味上升,以補衛氣而實肌表;陳皮調氣,可分清濁,而有利于清升濁降。諸藥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本方是甘溫培補升提的代表方,臨床運用,辨證準確,其效斐然。然而有一點值得重視,補中益氣湯升發脾陽而忽略了脾陰,可用葉天士養胃陰之說補其之不足。
401519 重慶合川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