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江 李征宇 肖 彬 王安迪 曹曉雯 陳 潔
(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 201203)
痛經是臨床常見的急癥,婦科常見病,指女性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難以忍受。據國內抽樣調查表明[1],我國婦女中痛經發生率為33.1%,其中屬于原發性痛經者占53.2%,疼痛嚴重影響工作者占13.55%。筆者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刺激地機穴對原發性痛經有快速、良好的即時止痛療效,這為探索運用中醫“簡、便、廉”的方法處理臨床常見急癥疼痛提供了有益的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 《婦產科學》[2]:發生經期前后或經期中出現下腹痛者,經婦科檢查排除生殖器官明顯器質性病變。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3]:婦女在經期或經前、經后(1 周內),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為主癥,伴有其他不適,以致影響工作及生活,經婦科檢查,盆腔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所有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發熱伴嚴重感染者;月經周期紊亂者;伴有心、腦、肝、腎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6個月內曾參加有關痛經藥物治療的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的60例對象為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期間上海中醫藥大學在校女生中的痛經患者,入學體檢正常,排除生殖系統器質性疾病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年齡(21.32±1.87)歲;病程(4.95±1.41)年。對照組 30 例,年齡(21.77±1.75)歲;病程(4.92±0.70)年。 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2346-90穴位部位》取地機穴:位于陰陵泉下3寸,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脛骨內側面后緣處。治療組在痛經患者疼痛發作當時,以拇指按揉法,用中重刺激量,按揉患者雙側的地機穴30 min。對照組不作任何治療,與治療組在同一治療環境中,安靜平臥等待30 min。為保證對照組的依從性,可在采集數據后,給予治療。
1.4 觀察項目 (1)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以10 cm直線作為計量疼痛的標尺,起端標記0分,代表無疼痛,末端標記10分,代表不能忍受的劇烈疼痛,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在標尺上劃上反映當時疼痛程度的標記。測量標記點的數值,獲得VAS評分值。(2)痛經癥狀評分標準參照文獻[5]設定標準分。疼痛每增加1 d加0.5分。積分在14分以上為重度痛經;8~13.5分為中度痛經;8分以下為輕度痛經。治療組在治療前、治療開始15 min后、30 min后分別采集 VAS值和痛經量表評分值。對照組在等待前、等待15 min、等待30 min時采集VAS值和痛經量表評分值。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數據分析采用 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對照組休息后VAS評分及痛經癥狀評分無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治療開始15 min后、30 min后VAS評分及中醫癥狀評分均明顯降低,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VAS評分和痛經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VAS評分和痛經癥狀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段比較,△P<0.05。
組 別 中醫癥狀評分 VAS評分治療組 治療前 11.37±2.07 6.34±1.43(n=30) 治療 15 min 7.23±1.39*△ 4.06±1.25*△治療 30 min 3.75±2.43*△ 1.86±1.09*△對照組 治療前 11.35±1.61 5.77±1.65(n=30) 治療 15 min 11.35±1.61 5.66±1.70治療 30 min 11.37±1.63 5.72±1.63
地機又名脾舍(《針灸甲乙經》)、太陰郄(《千金翼方》)、地箕(《入門》),其定位在陰陵泉直下 3 寸,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地機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能健脾胃,調經帶,是臨床治療痛經的要穴。郄穴的記載首見于針灸著作《甲乙經》。郄穴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之處,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陰經郄穴還多用于治療血分病證[6]。痛經發作當時,既是急證,又屬痛證和血證,因此選取脾經郄穴地機,體現了郄穴臨床主治的特點。中醫傳統的經絡理論是中醫外治法的重要理論基礎。《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這一論述明確地指出臟腑-經絡-腧穴之間的聯系。《靈樞·經別》曰:“脾足太陰之脈……上循膝骨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足太陰脾經在循行過程中抵少腹。又據《采艾編》記載“關元,小腸募,三陰任脈之會”,可見脾經的經氣與任脈相通,沖任主胞宮,為地機穴治療痛經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因此按揉地機穴治療痛經是中醫經絡理論的具體體現[7]。
急癥的發病具有發作時間、發作地點、病情嚴重程度不確定的特點。常規的治療往往對醫療資源有一定的依賴性。本次觀察選取單穴治療,運用的方法是中醫傳統的推拿手法按揉法,取穴和操作簡單、方便,也適合患者自我治療,對醫療資源的依賴性低,突出顯示出中醫治法的“簡、便、廉”的特點,起效迅速,止痛效果良好,符合對急性病癥的處理原則,值得進一步研究。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7-260.
[2]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
[3]羅頌平.中醫婦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8-103.
[4]葛峰,繆長虹,朱彪.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不同鎮痛藥對術后VAS評分和術后早期嗎啡鎮痛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學,2008,15(5):683.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
[6]李蔚江.運用推拿手法治療痛經伴暈針的病例報道[J].中外醫療,2008,27(33):97.
[7]方紅燕.針灸治療痛經的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