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水英
(浙江省金華市中醫院,浙江 金華 321017)
暴瀉是因邪襲腸道、傳化失調、水谷清濁不分所致。以發病急驟、突起腹瀉、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腸鳴為特征的常見急癥。其病位在腸,涉及脾、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尤為多見。根據病證可分為腸道寒濕證、腸道濕熱證、食滯胃腸證、津氣虧虛證、陽脫證5型。瀉久不僅導致脾胃虛弱,且因暴注泄水極易引起液竭氣脫。筆者根據患者的證候進行辨證論治、辨證施護,獲得良效。
1.1 腸道寒濕證 泄瀉清稀如水樣,腹痛腸鳴,食少嘔惡,或兼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口干不欲飲,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1.2 腸道濕熱證 腹痛泄瀉,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肛門灼熱,糞色黃褐而臭穢,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1.3 食滯胃腸證 泄瀉如傾,瀉下大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食臭,不思飲食,苔厚膩脈滑數。
1.4 津氣虧虛證 泄瀉如傾,次頻量多,皮膚干燥,目眶凹陷,小便短少,神疲倦怠,舌紅苔黃燥,脈細數無力。
1.5 陽脫證 泄瀉如注,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神色淡漠,食淡苔膩,脈沉細欲絕。
(1)執行消化道隔離。(2)注意休息,避免勞傷脾氣。輕癥及恢復期可動靜結合,活動量以無疲勞感為度,重癥患者應臥床休息。(3)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整潔、干燥,空氣新鮮,避免濕邪侵襲。污染衣褲被褥隨時更換,及時清除排泄物,防止發生交叉感染。(4)了解發病原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神志、瞳孔、面色、惡心惡吐、腹脹、腹痛腹瀉、皮膚、舌苔脈象、二便,觀察大便的性狀、顏色、次數、氣味及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病情嚴重者記錄24 h出入量,做好護理記錄。(5)遵醫囑及時準確給藥,指導患者服藥,做好相關知識的指導,注意觀察藥物的療效。(6)及時留取大便標本送檢或細菌培養。(7)飲食宜清淡消化,忌食生冷不潔、酒、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吐瀉嚴重者暫禁食,病情好轉后可進流質飲食。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少量多餐。遵醫囑可用藥食。(8)做好情志調護,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積極配合治療。
3.1 腸道寒濕證 室內溫度22~24℃,濕度50%~60%為宜;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隨時增減衣被;鼓勵患者多飲水或淡鹽水,以補充體液,也可飲服生姜紅糖茶以溫陽止瀉、止痛;飲食宜溫熱,選清淡易消化的素食;湯藥宜溫服,少量頻服;惡寒發熱可按摩風池以疏風解表,高熱者給予溫水擦浴或遵醫囑給予柴胡注射液曲池穴位注射,針刺十宣放血;腹痛腸鳴遵醫囑用木香、回香、肉桂炒熱熨腹部或隔姜灸臍,也可采用按摩或艾灸足三里、臍、脾胃俞。
3.2 腸道濕熱證 病室涼爽通風,溫度20~22℃;瀉下急迫時應暫禁食,病情好轉后進食稀飯如綠豆粥、鮮蘆根粥等,由少到多;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津脫液傷時可多飲溫開水,補充含鉀、鈉飲料,如鮮橘汁,藕汁、淡鹽水,防止脫水;湯藥可偏涼,少量頻服;保持臀部皮膚清潔,肛門灼熱遵醫囑給予中藥坐浴或肛周涂中藥。
3.3 食滯胃腸證 嚴格控制飲食,根據病情禁食8~24 h,腹脹減輕、腹瀉好轉后可進食少量稀飯,禁食生冷油膩及多渣食物;脘腹脹滿時可用炒麥芽、焦山楂、雞內金煎水口服,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60圈以消食導滯。
3.4 津氣虧虛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出現兩眼眶凹陷時,遵醫囑建立靜脈通道,保證液體、藥物輸入;加強飲食調護,給清淡易消化、少渣無刺激、富有營養的食物,如山藥、薏米、扁豆、蓮子、紅棗等煨粥食用,以益氣健脾;腹脹無力者,遵醫囑給予參附湯、獨參湯口服或針刺足三里、天樞、氣海、陰陵泉。
3.5 陽脫證 配合醫師積極搶救,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及時準確遵醫囑用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湯藥宜睡前熱服,注意防寒保暖,切忌腹部受涼,可用食鹽炒熱裝入布袋溫敷腹部;飲食宜進溫養之品,忌生冷油膩,增強體質,防止外邪入侵。
[1]唐永忠.中醫護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48-287.
[2]許德金.中醫護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