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怡何 維盧 薇
(1.四川省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省成都市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手足口病(HFMD)是以手掌、腳掌、口腔等發生水泡為特征的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其病原體以柯薩奇病毒 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 71型(EV71)最為常見。本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如治療不及時,個別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1]。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依據衛生部《醫療機構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試行)》、《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2008年版)》;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兒科學》[2],肺胃熱毒型。經各項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后,排除肺炎、腦膜炎、心肌炎等其他疾病,且無各種先天性疾病。患兒就診時間在發病2 d內且未經藥物治療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在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病區留觀患兒121例。根據自愿的原則,將患兒隨機分為A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1~5歲,平均2.50歲;平均病程1.60 d。B組41例,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10個月至5.5歲,平均2.70歲;平均病程1.30 d。C組43例,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9個月至7歲,平均2.40歲;平均病程1.50 d。各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A組給予阿糖腺苷10 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 mL靜滴,每日1次。B組給予熱毒林注射液5~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滴,每日1次;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蘆根、蟬蛻、桔梗、牛蒡子、梔子、大青葉、甘草、赤芍、牡丹皮、郁金。用量依據患兒年齡、體質量、體質等情況而定,每日1劑,水煎100 mL取汁,1 d內分3次或數次服完。C組給予A組及B組的療法。
1.4 觀察方法 觀察并記錄各組患兒治療后退熱時間、手足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及平均留觀時間,并根據以下標準評價用藥后臨床療效[3]:顯效為用藥后48 h內,食欲明顯好轉,口腔疼痛消失,體溫正常,3 d內潰瘍愈合;有效為72 h內能進食,不流涎,正常玩耍,熱退,5 d內潰瘍愈合;無效為超過72 h后,食欲無明顯改善,口腔疼痛減輕不明顯,5 d內潰瘍不愈合,3 d無熱退。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和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 見表1。A組和B組在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及平均留觀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C組以上指標均明顯優于A組、B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d,±s)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d,±s)
與C組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n 退熱時間 皰疹消退時間 口腔潰瘍愈合時間 平均留觀時間A 組 37 2.26±0.82△ 3.12±0.58△ 3.51±0.42△ 6.42±1.54△B 組 41 2.35±0.78△ 3.41±0.58△ 3.67±0.39△ 6.66±1.71△C 組 43 1.92±0.81 2.37±0.72 2.88±0.49 5.19±1.62
2.2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A組與B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C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與B組(P<0.05)。

表2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n)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居多。患兒以發熱、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咽部疼痛為特征;少數重癥患兒可并發無菌性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心肌炎、呼吸循環衰竭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HFMD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發病為高峰期[4]。中醫學認為手足口病屬于“口瘡”、“濕溫”、“時疫”等范疇,其發病原因是外感濕熱疫毒,當疫毒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臟時,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蓄積于脾,則患兒口腔、手掌、足心以及臀部出現小米粒大小皰疹或者紅色丘疹[5]。早在宋代《小兒藥證直訣》中載有“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皰,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病皰者,涕淚俱小,譬胞中容水,水去則瘦故也”,基本描述了皰疹發生的過程和特點。
阿糖腺苷對病毒無直接滅活作用,是進入細胞后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有活性的阿糖腺苷三磷酸,可競爭抑制DNA多聚酶,從而抑制DNA合成,具有體外廣譜抗皰疹病毒作用,對痘病毒、單純皰疹病毒(Ⅰ型、Ⅱ型)、帶狀皰疹、E-B病毒、巨細胞病毒均有抑制作用[6]。熱毒林注射液,主要成分由金銀花、青蒿、梔子組成。功能以清熱疏風解毒為主,而銀翹散源于清代醫家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是治療風溫、溫熱以及屬于邪在衛分、上焦的一些雜病,是辛涼解毒的代表方劑[7]。方中金銀花、連翹、桔梗、大清葉、蟬蛻、梔子清熱解毒,辛涼透邪以疏風熱;薄荷、牛蒡子、蘆根、玄參、甘草辛涼宣透,解毒生津;牡丹皮、赤芍、郁金清熱涼血、解毒去瘀。諸藥合用,能內清濕熱郁毒之邪,外解肌表風毒疫熱,使表里之邪透泄而愈。
本觀察表明,中西藥聯合用藥抗病毒的臨床療效優于任一單一用藥,在治療小兒HFMD方面應作為其優選方法。
[1]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5.
[2]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00-409.
[3]王文健.干擾素與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吉林醫學,2010,31(6):741-742.
[4]董莉莉,張國梁,李澤庚,等.手足口病臨床辨證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2(7):571-573.
[5]成泉,王益彬,鄭木為.基層醫院小兒手足口病129例臨床特點及分析[J].河北醫學,2010,16(1):83-85.
[6]劉華鋼.臨床實用藥物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0.
[7]鄔姍.試論《溫病條辨》中銀翹散的配伍運用特點[J].中醫藥學刊,2006,24(10):1914-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