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利
(河北省臨西縣人民醫院,河北 臨西 054900)
腦卒中是中國人群疾病譜中最主要的致殘因素之一,患者患側肢體運動功能多存在障礙,由于上肢動作精細,其功能恢復難度較大,腦卒中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筆者采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臨西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5例,中醫診斷符合國家中藥藥管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起草制訂的 《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2],均經CT或MRI掃描證實為腦梗死,排除顱內感染、腫瘤等疾病,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無認知功能障礙,可配合檢查和治療。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作,存在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將入選的85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MBI)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FMA)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s)
組別 n 性別(n) 年齡(歲) MBI評分(分) FMA(分)男 女治療組 45 25 20 65.23±9.21 25.35±15.23 4.35±3.24對照組 40 21 19 64.89±7.73 28.62±12.67 5.15±2.96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內科藥物及康復治療,靜脈應用基礎藥物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注射液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治療上肢功能障礙:使用日本產 TM-21型 Silver Spike Point(SSP)治療儀進行治療。將棘狀鍍銀電極一對放置于患者上肢肩髑和曲池,另一對棘狀鍍銀電極放置于患者上肢的手三里和外關。工作頻率4 Hz,波形為雙向對稱方波,波寬為 250 μs,強度在 0~100 mA范圍內調整,以患者最大耐受量為限,治療時間30 min,每日2次,2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表中的上肢部分評分,最高分66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好。(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評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2。兩組治療后FMA評分和MBI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具有明顯差異(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7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其中上肢功能的恢復遠較下肢緩慢、困難。有文獻報道,30%~36%腦卒中患者不能再次使用偏癱側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動[3]。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以及回歸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在上肢功能重建中,手三陽經穴為針灸療法常用穴,其中以陽明經為主。《靈樞·經筋》云“手陽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結于肘外,上臑,結于肩髑……,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手陽明筋脈的病癥為上肢支持不適、痙攣和疼痛。“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取手陽明經中肩髑、臂臑、手五里、手三里穴。外關、臑會、消濼穴為手少陽三焦經,其中外關穴為八脈交會穴,通于陽維脈,可調節六陽經經氣,主治上肢痿痹不遂等病癥。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MBI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及MBI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 FMA評分 MBI評分治療組 治療前 4.35±3.24 25.35±15.23(n=45) 治療后 15.65±13.32*△ 55.27±17.36*△對照組 治療前 5.15±2.96 28.62±12.67(n=40) 治療后 11.12±5.25 49.55±10.84
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療法是將經皮電刺激療法與針灸穴位相結合,通過皮膚將特定的低頻脈沖電流輸入人體以達治療目的。電刺激可興奮神經肌肉組織,在軟癱期能提高肌肉的肌張力,引發關節的有效運動;在肌張力增高時,刺激相應的拮抗肌可抑制痙攣、協調主動肌群和拮抗肌群,克服偏癱后的異常模式。劉學源等[4]的臨床實驗研究發現,低頻電刺激能促進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康復。本研究上肢取位于伸肌群側的肩髑和曲池、手三里和外關;均為陽明經穴,且以痙攣肌對側經穴為主[5],符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在”中醫經絡理論,結果顯示對肌痙攣有明顯緩解作用。所選穴位分別位于三角肌、肱三頭肌、前臂肌后群運動點附近。經過經皮電刺激可以引出腕背伸、肘伸及肩外展趨勢,逐漸通過刺激肌肉,恢復其原有的運動功能,從而在上肢功能重建上起到治療作用。
采用經皮穴位神經電刺激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將中醫學中的針灸與西方醫學電刺激的方法相結合,可明顯改善患肢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王東巖,衛哲,曹東輝.低頻脈沖電穴位治療改善中風后手腕部功能的研究[J].中醫藥信息,2008,25(3):51-5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3]Kwakkel G,Meakers CG,vanWegen EE,et al.Impact of early applied upper limb atimulation:the explicite-atroke programme design [J].BMC Neurol,2008,8(6):49.
[4]劉學源,洪震,陳玉娟,等.低頻電刺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內皮素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膚的動態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1):33-36.
[5]王東山,燕鐵斌,陳月桂.單側與雙側上肢經皮穴位電刺激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25(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