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柏春
(浙江省慈溪市中醫醫院,浙江 慈溪 315300)
重型肝炎多是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礎上發生的,是病毒性肝炎中的危急重癥,其治療難度大,病死率高[1]。筆者在西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茵陳蒿湯,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慈溪市中醫醫院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2例,西醫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毒盛血瘀證。按入院先后次序編號,隨機抽取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1例,男性26 例,女性 5 例;年齡 31~65 歲,平均(46.50±10.00)歲。 對照組31例,中男性 25例,女性 6例;年齡 30~65歲,平均(46.00±11.50)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西醫支持對癥治療,包括護肝、利膽退黃、促進肝細胞再生、補充白蛋白、血漿、抗病毒等。治療組在此治療基礎上加用茵陳蒿湯:茵陳蒿30 g,梔子15 g,大黃20 g,生地黃 15 g,赤芍 20 g,白花蛇舌草 15 g,半枝蓮 15 g,桃仁 15 g,紅花10 g,龜版20 g,鱉甲20 g。 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2次溫服。4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PTA)等指標。
1.4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顯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雖未完全消失但有明顯好轉,肝功能TBIL下降至171 μmol/L以下,PTA升至40%以上。無效:癥狀無好轉,TBIL下降不明顯或上升,PTA無明顯變化,或治療過程中患者死亡、自動出院。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用(±s)表示,采用t檢驗及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ALT、AST、TBIL、PTA比較 見表 2。 治療后, 兩組 ALT、AST、TBIL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P<0.01),PTA較治療前明顯上升(P<0.01),治療組改善更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 2 兩組治療前后 ALT、AST、TBIL、PTA 比較(±s)

表 2 兩組治療前后 ALT、AST、TBIL、PTA 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 別ALT(U/L) AST(U/L) TBIL(μmol/L) PTA(%)治療組 治療前(n=31) 治療后對照組 治療前266.38±117.34 292.66±115.23 351.35±168.15 36.96±12.61 49.52±25.91*△ 84.28±44.21*△ 146.22±98.63*△ 46.15±19.62*△272.04±122.15 288.34±119.16 355.18±161.42 37.21±12.34(n=31) 治療后75.56±38.67*1019.62±75.73*226.45±125.25*41.95±16.82*
重型肝炎主要表現為身目尿黃,甚則吐血、嘔血等,屬中醫學“急黃”、“瘟黃”、“疫黃”等范疇,其病因病機為感受濕熱疫毒,毒邪蘊結肝膽脾胃,加之飲食、過勞、情志不暢等誘因致濕熱毒盛,彌漫三焦,熏蒸肝膽,導致肝膽失于疏泄,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見身目尿黃;濕熱疫毒熾盛,迫血妄行,故見吐血、嘔血等出血之癥。濕熱疫毒既是重型肝炎發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重型肝炎誘發或加重的重要因素[4],治宜清熱利濕、解毒退黃、化瘀涼血為法。茵陳蒿湯方中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梔子清熱降火,通利三焦,引濕熱自小便而出;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導瘀熱由大便而下;三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退黃之功。藥理研究表明,茵陳蒿湯具有保肝、利膽、調節免疫及抗病毒作用[5]。赤芍、生地黃、桃仁、紅花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改善肝臟微循環和促進膽汁代謝[4]。配伍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龜版、鱉甲軟堅散結。上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涼血活血、軟堅散結之功。
慢性乙型肝炎常由于肝細胞變形、腫脹、壞死而導致肝功能衰竭。ALT主要存在于胞漿中,對肝損害極為敏感,在肝實質細胞大量損傷時,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可顯著升高,其水平可反映肝損傷程度。AST分布于胞漿及線粒體內,隨著肝細胞破壞程度的加重,線粒體中的AST大量釋放入血,致AST顯著升高。TBIL是由含血紅素的蛋白在肝細胞內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代謝轉變而來,其代謝的變化通常反映肝功能的狀態。PTA也是評價肝病患者病情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6]。本研究結果顯示,茵陳蒿湯加味聯合常規西醫治療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臨床療效和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均明顯優于單純常規西醫治療。
[1]張彥芳,趙文霞.中醫藥治療慢性重型肝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0):1654-1655.
[2]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1,11(1):56-6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6.
[4]汪承柏,賀江平,朱純臺.涼血活血中藥對急、慢性肝炎伴膽汁瘀積的病理修復-附 63 例報告[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2,10(4):231-233.
[5]徐國萍,白娟,舒靜娜,等.茵陳篙湯的藥理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1(1):64-67.
[6]李琴,賈繼東,王寶恩.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應用[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12(12):76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