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煜 周寶銀 郭晶晶
(浙江省平湖市中醫院,浙江 平湖 314200)
偏頭痛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疾病之一,以反復發作為特點,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響[1]。該病發病機制較復雜。筆者通過對偏頭痛患者的治療,以論證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的優勢。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門診或住院偏頭痛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齡15~67歲,平均37.20歲;病程6個月至21年。均符合2004年國際頭痛協會制定的偏頭痛診斷標準[2],經CT、多普勒等檢查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腦血管等腦器質性疾病以及高血壓、其他原因所致頭痛。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比靈5 mg每晚1次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用加味血府逐瘀湯:當歸10 g,生地黃20 g,桃仁 10 g,紅花 10 g,赤芍、白芍各 20 g,枳殼 12 g,甘草6 g,柴胡 15 g,川芎 15 g,桔梗 10 g,牛膝 6 g,夜交藤 20 g,茯神20 g。風邪入侵者加防風、羌活、白芷;痰濁中阻者加半夏、天麻;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巔頂疼者加蔓荊子、蒿本。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6個月后統計療效。
1.3 療效標準[3]痊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6個月以上無復發。顯效:疼痛強度減輕2級,伴隨癥狀減輕,或發作次數、或疼痛持續時間減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強度減輕1級,或發作間隔延長,或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2/3。無效:疼痛強度減輕不足1級,或疼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續時間延長。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表2。表1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1);表2示血漿5-羥色胺(5-HT)值,治療后治療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5-HT值比較(m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5-HT值比較(mg/L,±s)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74.32±16.75 117.74±16.66△對照組 40 77.64±18.64 85.52±10.34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病,且是一種有遺傳傾向的疾病[4],其臨床表現為局限于頭部一側的反復發作性搏動性劇烈頭痛,人群發病率約占5%,女性略多于男性。傳統認為其發病機制為顱內外血管舒縮異常,由于一過性腦內動脈收縮而引起的局部腦組織缺血,繼之因酸性代謝產物積聚而引起動脈擴張,從而出現典型的頭痛發作。現代醫學研究中5-HT的代謝異常學說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學者研究認為與偏頭痛相關的神經遞質中最為肯定的是5-HT,循環中的5-HT對血管起雙重作用,血管收縮和血管擴張均可出現,通常5-HT使大血管收縮,小動脈及毛細血管擴張,其為腦循環中最強烈的血管收縮胺。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故六淫之邪外襲或臟腑陰陽失調,均可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久則腦失所養而發偏頭痛。偏頭痛痛有定處,為搏動性頭痛,符合瘀血阻絡的證型,不同患者可夾雜痰濁、風寒、風熱等。患者病程一般較長,反復發作,“久痛入絡”,病久必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患者存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腦組織血流灌注不平衡,顱內血管周圍滲出腫脹,形成無菌性炎癥,符合中醫學瘀血阻絡之發病特點。血府逐瘀湯為活血化瘀法則的經典代表方劑,功能行血分之瘀,解氣分之郁,其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牛膝活血化瘀;柴胡、桔梗行氣利血;川芎為治頭痛之要藥。藥理研究證明,川芎、紅花、桃仁、牛膝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天麻、黃芪等有抗凝血、營養神經的功能,可以預防血栓形成,有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5]。西比靈為選擇性鈣離子拮抗劑,對偏頭痛、暈動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筆者采用血府逐瘀湯加味配合西藥,通過觀察其臨床治愈率、及對血漿5-HT的影響,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較單純應用西藥較好。
[1]謝晶梅.養血清腦顆粒、尼莫地平聯合杏丁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3):118-119.
[2]Manzoni GC,ToreUi P.Headache classification:criticism and suggestions[J].Neurol Sci,2004,25(3):67-6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99.
[4]何小華,張蘇明,阮旭中.偏頭痛發病機理與防治的研究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13(3):191-192.
[5]苗凌娜.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血管神經性46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