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森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社區中心,北京 102488)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之一,包括現代醫學之急、慢性胃炎等疾病,筆者選用芎術丸加味治療飲食停滯、脾胃濕熱證之胃脘痛患者,療效較佳。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社區中心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112例急慢性胃炎[2]門診患者,診斷符合文獻[1]相關標準,證屬飲食停滯、脾胃濕熱。其中急性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患者16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81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5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6例,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齡18~64歲,平均33.20歲;病程5 d至6個月。對照組56例,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齡20~58歲,平均33.60歲,病程4 d至6個月。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芎術丸加味:蒼術15 g,香附12 g,川芎 10 g,焦神曲 15 g,焦山楂 15 g,焦麥芽 15 g,梔子 10 g,川厚樸10 g,延胡索10 g。水煎分2次早晚溫服,每日1劑,忌生冷油膩。對照組給予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20 mg,每日1次,復方鋁酸鉍顆粒2袋(1.3 g/袋),每日3次;明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加服克拉霉素片0.25 g,每日2次,甲硝唑片0.4 g,每日3次。抗生素療程為7 d。2周后評效。
1.3 療效標準[1]治愈:主要癥狀(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不欲飲食及舌質淡紅、苔厚膩、脈弦滑)消失。好轉:癥狀減輕或好轉。未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胃脘痛之病因多為飲食不節或不潔,暴飲暴食。《素問·痹論篇》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學正傳·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之說[3]。病機為飲食傷胃、食積不化、氣機紊亂、升降失調。胃為燥土,其性喜潤惡燥,以降為順,以升為逆;脾氣主升,喜燥惡濕,主運化。清·沈朗仲《病機論治》指出“胃脫痛者,多由痰飲食積郁于中”。張玉龍等[4]認為急、慢性胃炎以肝郁氣滯、濕濁、食滯、血瘀、或寒或熱者多,應辨證施治。芎術丸出自《丹溪心法》,為治療氣、血、痰、火、濕、食諸郁之常用方劑,本方著重于行氣解郁,氣機流暢則痰、火、濕、食諸郁自解,痛悶嘔惡諸癥可除。方中香附行氣解郁,蒼術燥濕運脾,川芎活血祛瘀,焦神曲、焦山楂、焦麥芽消食導滯,梔子清熱瀉火,川厚樸、延胡索理氣止痛。諸藥合用,具有行氣解郁止痛、健脾除濕、清熱消食之功效。治療飲食停滯、脾胃濕熱證急、慢性胃炎,在療效及療程方面明顯優于西藥,且用藥簡單,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參考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78-383.
[3]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33-138.
[4]張玉龍,許君.辨證治療急慢性胃炎探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