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麗 張 波 關景義 趙 巖 馬財芝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出血,是臨床常見急癥。其常見原因有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糜爛性胃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癌等。筆者近年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止血藥及口服中藥止血藥救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至2010年5月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急診科住院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2例。年齡19~70歲,平均51.40歲;病程4 h至3 d,平均2.40 d;末次嘔血或黑便至來診小于6 h。排除惡性腫瘤病史;凝血障礙;危重病引起的應激性潰瘍出血。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62例,男性38例,女性24例,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43例,急性糜爛性胃炎出血5例,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出血9例,惡性病變出血4例,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出血1例;對照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42例,急性出血糜爛性胃炎出血5例,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出血8例,惡性病變出血4例,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出血1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予均常規檢驗、補液、抑酸等治療,6 h內行內窺鏡檢查,明確出血原發病;48 h內嚴格監測生命體征、嘔血、黑便情況。研究組予蛇毒血凝酶1 U加滅菌注射用水1 mL,選用加長注射針頭,分別于雙側足三里注射0.5 mL,在注藥前,提插注射器2~3次。對照組予蛇毒血凝酶1 U加滅菌注射用水1 mL,臀部或三角肌肌肉注射。3~6 h仍有出血指征,兩組均可重復注射1次。研究組同時給予中藥:白及20 g,海螵蛸20 g。均為免煎顆粒。入院2 h內口服,每6小時1次,共4次。48 h后評效。
1.3 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評定患者Blatchford評分及24 h內蛇毒凝血酶平均用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Blatchford評分比較 見表1。結果示研究組積分下降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latchford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latchford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2 11.48±4.20 7.21±1.14*△對照組 60 11.37±4.10 9.23±2.01*
2.2 兩組24 h蛇毒凝血酶用量比較 研究組平均使用蛇毒凝血酶1.19 U,明顯少于對照組之1.50 U(P<0.05)。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的救治,以止血、穩定血液動力學最為重要。蛇毒血凝酶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緊急止血藥。近年來,筆者將中醫學經絡學理論引入止血藥的應用中,改變了蛇毒血凝酶常規靜注、肌注、皮下注射及局部等給藥途徑,于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足三里穴注射給藥。足陽明胃經為十二經脈中多氣、多血者,其支循行有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與胃腸功能關系密切。止血藥經足三里注射可達到循經止血的目的,增加胃腸止血的作用,從而減少止血藥的用量;在注射藥物同時對足三里穴產生針刺效應,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穴能通過針刺信息傳導,激活與機體胃腸功能相關的腦區,通過下行神經作用于靶器官,增加胃黏膜保護因子的含量。中藥方中白及為止血良藥,性味苦、甘澀、微寒,歸肝、胃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白及能促進紅細胞和血小板凝集,明顯縮短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使血管收縮,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海螵蛸,味咸、微溫,歸肝、腎經,具有除濕、制酸、止血、斂瘡的功效,對胃酸過多的消化性潰瘍及胃黏膜病變所致出血有很好療效。
筆者采用蛇毒血凝酶的平均用量及Blatchford入院危險積分等量化指標進行對照分析。Blatchford入院危險積分是臨床上常用的預測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風險積分,分值越高再出血的風險就越大。研究結果表明,足三里穴注射蛇毒血凝酶及中藥止血不但能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止血療效,還減少了蛇毒血凝酶的用量,從而減少止血藥的副作用。
[1]吳麗芹,姜惟,姚欣,等.半夏瀉心湯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黏液層磷脂、氨基己糖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5):29-30.
[2]賴曉波,聶玉強,李瑜元,等.四種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危險性評分系統的對比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5):277-287.
[3]趙保民,黃裕新,王慶莉,等.電針足三里穴對胃酸分泌的影響及與促胃液素,表皮生長因子的關系[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20(3):276-278.
[4]潘國宗,許國銘,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癥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4):223-226.